辛亥英雄朱履先之女;每逢抉择,父亲必以国运(3)

辛亥革命网 2011-06-15 00:00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田波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朱履先是留日士官生,是辛亥革命英雄,是抗日战争功臣,在他的女儿朱宝洁眼中,父亲是一个淡泊名利之人,一生爱国救民,即使解甲归田,

  在和陈毅等人的接触中,朱履先坚定地站到了共产党这边,在苏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建议开征抗日救国公粮,并以黄桥首户身份带头缴纳。后来新四军转移到农村,再次遇到吃饭难的问题。他避开日伪筹集了5万元(当时约合7.5万斤大米),亲自把钱送到了根据地。他协助陈毅争取到海安著名耄绅韩国钧和驻守泰州的李明扬、李长江等人的支持,这对黄桥决战胜利起了很大作用。朱宝洁回忆,黄桥决战时,打了三天三夜的大炮,流弹嗖嗖四处飞,老百姓都钻到桌子底下躲避。年近花甲的父亲却是天还没大亮,就和管文蔚、陈丕显到街头,挨家挨户动员老百姓给新四军烧饭、摊烧饼。管文蔚等都劝他先回去避避,父亲坚决不肯,“你们不是当地人,你们讲话,老百姓听不大清楚。”他的言行带动了黄桥人拥军支前的热情,几十家烧饼店赶做的烧饼和各家各户用饭锅摊的烧饼,源源不断地被送往前线,后来广为传唱的《黄桥烧饼歌》就在这火热的支前热潮中诞生了。

1940年摄于黄桥镇。自左至右:管文蔚、朱履先、陈丕显、惠浴宇

  新四军战略转移后,日伪军侵占了黄桥,他们都来拉拢朱履先。朱宝洁说,父亲不像过去那样回避了,他有意公开和日本人交往。日本人知道父亲曾就读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时还因成绩优异受到过明治天皇授予指挥刀的特别嘉奖,所以对他很尊重。这样,伪军也都不敢来碰父亲了,家里就成了共产党在黄桥的联络站。父亲设法营救过很多被伪军抓走的共产党干部,同志受伤了,也都安排到家里来疗伤。比如郑平,受伤后在他家一住就是两年,父亲还以亲戚的名义设法将他介绍到黄桥伪军区公所做情报工作。

  1943年,朱履先由叶飞、朱克靖介绍,经陈毅批准加入共产党,成为了特别党员(当时因工作需要,他只与叶、朱单线联系)。在他的影响下,朱宝洁也加入了共产党。1946年,朱宝洁18岁,党组织将她送往华中建设大学,先到淮阴,再北撤到山东,好几年都没有音讯。朱宝洁后来听说,陈丕显有次向她父亲提出,是否要登个报找一找?父亲谢绝了,说宝洁走上了革命道路,他放心。

  到1949年朱宝洁才和家里联系上,她家的良田和宅院都没有了。土改刚开始时,朱履先就将自家280亩良田全部捐献给政府分给了农民。国共内战爆发后,华野主力北撤,朱履先跟着地方武工队离家打游击。国民党占领黄桥后,恼怒朱履先的革命立场,将朱家庞大的宅院全拆了。解放后,时任江苏省副省长的管文蔚提出为朱家重建家园,朱履先谢绝了。他说,国家要建设,经济困难,我们回去临时借个地方住就行了。他经常对朱宝洁的母亲讲,“我们不要给国家添负担,你没有工作,现在跟着我,以后我不在了,你就和女儿一起过,女儿照顾你。”  

  谈起朱履先对家人的影响,朱宝洁说,他们一家子都为人淡然,乐善好施。老太太(朱宝洁)白发苍苍却仍身板直挺,说话时中气极足,很有她父亲当年的风范。采访结束时记者提出拍几张照片,她嘟哝着说:“我不要登照片啊,没什么好拍的。”从她的话语中,也依稀可见朱履先当年的影子。

  附:辛亥人物·朱履先

  原名先志,字履先,1884年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1902年获官费资格留学日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炮兵,6年后回国,清政府授“举人出身”,委以新军某营管带。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后经黄兴介绍加入同盟会,孙中山委任其为陆军第二师中将师长兼南京城防司令。此后,历经沉浮,于1932年隐退至故里黄桥。抗战期间,支持新四军抗日,在苏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起了重要作用。解放后,历任苏北行署副主任、苏北抗美援朝分会主席、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江苏省第一届人大代表、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抗美援朝分会副主席等职。1959年,因病谢世,享年75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