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昌外孙讲述催生民国的上海惜阴堂(2)

辛亥革命网 2011-03-18 00:00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顾维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93岁的杨小佛是赵凤昌外孙。聊起辛亥记忆时,杨小佛聊得最多的不是他的父亲杨杏佛,却是他外祖父的惜阴堂与民国之间的关系。 ,赵凤昌外孙

  对于赵凤昌其人,姚崧龄所写的《民国人物小传》记有:“赵凤昌(1856—1938年)少时家贫,失学,入钱庄习贾。嗣以挂欠,被斥退。富户朱某鉴其聪明伶俐,为纳资报捐杂职,分省广东候补,时年甫二十。旋入粤藩姚觐元(彦侍)署中,任书启。光绪十年(1884年),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凤昌夤缘充督署文巡捕(侍从)。日久受之洞赏识,升充文案,参预机要。光绪十五年(1889年),之洞移督两湖,遂随赴武昌,益见信任,升充总文案。凤昌读书虽少,而记忆力强,且富忍耐性,工于迎合揣摩。与之洞朝夕相处,久而久之,极能了解之洞心性,悉其癖好,居然能代拟公牍,符合旨意,摹仿其书法,几可乱真。”由于赵凤昌足智多谋、处事灵活,极受张之洞重视。

  “当时曾有一句戏言‘两湖总督张之洞,一品夫人赵凤昌’说的就是我外祖父极受张之洞的器重。”杨小佛回忆说,但到了1893年,有人向慈禧太后进谗言,说张之洞开矿炼铁,乞留巨款,还用人不当,如“候补直隶州赵凤昌,声名甚秽”等。

  “当时弹劾共三个人——张之洞、黄子春、赵凤昌。但是后来两个不同的地方官先后撤查,都说张之洞很认真、奉公守法、很勤劳。黄子春好像也没查出什么来。他们觉得这个赵凤昌,如果也没事,那就不好交差了。所以他们采取的办法是‘丢卒保车’,就是认定‘名声不好’的赵凤昌有问题,建议‘永不叙用,放回民间’,虽说结果是‘放回民间’,赵凤昌心里肯定是不平衡的,张之洞不是糊涂人,他对赵凤昌很清楚,这明明是帮他做替罪羊嘛。所以张之洞后来在上海找了一个电报局的挂名工作让他做,都不要上班,就是领工资就行了,而且还买房子买地资助他,而且要他在上海继续办事,因为上海是通商口岸,湖广衙门要办什么事情,买什么东西,上海比较方便。”杨小佛说,当时他外祖父寓居上海,实际上相当于湖广督署驻上海办事处一般,为张之洞办理通讯、运输诸务,借此与当地官绅、外国领事建立联系,赵凤昌还在上海公共租界买下10亩地,建造了一幢花园洋房,取名“惜阴堂”,前门为南洋路10号,后门开在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堂前一块大草坪,张謇为之撰联:“有闭关却扫之风,左顾孺人,右弄稚子;以运甓惜阴之志,门有通德,家藏赐书。”

  事实上,因为张之洞的关系,赵凤昌的“惜阴堂”不仅成为张之洞搜集内外信息的基地,更成为当时工商经营、政治交际的一个沙龙,赵凤昌也因此建立起广泛的中外人脉,社会影响力日渐壮大,与革命党人、立宪派、清朝汉官均有交往,友朋中包括盛宣怀、张謇、何嗣、沈瑜庆、陈三立、汤寿潜、施炳等,并与外国驻华使团相沟通,在戊戌变法、东南互保、《苏报》案中,都起了一定的作用。赵凤昌也逐渐对清廷失望,在上海一直积极为社会的进步而奔走。

  杨小佛说,他是1918年出生的,对于辛亥革命前后外祖父的旧事,只是听家里人说过一些,“其实我小时候对于惜阴堂的记忆就是那里很大,花园尤其大,小时候学自行车就在那个花园里学的,因为四周有水泥路,中间有一个小亭子。而对于外祖父交往的记忆是,经常有很多外地人住在那里,外祖父还管吃饭。外祖父有个书房,每天早晨都要去书房,桌上有个电话,电话号码我至今都记得——30313,有人打电话过来,接电话的就一定是外祖父。”

  惜阴堂盛事:首义后力促南北和局

  武昌起义爆发后,赵凤昌通过电报局第一时间获知首义胜利的消息,当天即邀约在沪上的工商巨子、社会名流来“惜阴堂”彻夜商谈,预判形势发展,并声援义军,表明“上海据长江下游,集人力物力,足为武汉之声援也”。其后赵又访问上海商会,通知外交使团,革命军一定会保护外商在沪利益,洋人绝不能干涉革命军,免生冲突引致大乱。各国公使最后集体决议,“清廷已病入膏肓,不会有所作为,各国不会主动帮助清廷”,同时宣布“严守中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