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武昌首义的播种者吴禄贞先烈(4)
辛亥革命网 2011-03-11 00:00 来源:春秋网 作者:吴忠亚 查看:
当时他的这些话,使得所有在座的人们,听了都无不十分激动,有些极积份子,如刘静庵、胡瑛等等,当场就脱下长衫,扯成碎片,表示了入营当兵的决心;随后李书城、耿伯钊、孔庚等人,都相继弃文就武,投身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自然也都是受了他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于一些极积份子的踊跃带头,入营当兵的知识份子,也就接踵而来,形成为一股热潮。如新军某次在黄陂招收新兵九十六人,其中,有“秀才”功名的就占了三十六人,一般的知识份子就更多。这就有力说明了“秀才当兵”,在当时已不再是什么稀有现象,而是已在秀才队伍中成了风气了。不只黄陂一个地方是这样,武昌、汉阳和其它各县招兵时,也都有类似情况。这就更能有力说明,在“秀才当兵”这一崭新口号的号召下,已在当时社会上,普遍形成为风气。知识份子,这样大量地涌入了军营,自然大大提高了新军的素质,同时,也就确如当年先烈所理想的,为革命党人进行军队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打下了广泛基础。其伟大的效果,则更是已为此后革命活动,所完全证明了的。
(五)、革命种子的开花结果
1911年10月10日晚上,湖北新军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辛亥武昌首义》第一枪,并一举取得了全面胜利。正如当年吴禄贞先烈所预言的:“一个晚上,就光复了武昌全城,把这里满清王朝的天下,变成了革命党人的天下。”这是一次重大的胜利,也是“抬营主义”战略思想的一大典型胜利。当时,首义前夕,驻防武昌城内外的一万五千新军,形式上虽还照旧打着清军旗号,但实际上各营基层力量,已皆为革命党人所掌握。“抬营”之势,已经基本形成。起义枪声打响后,两湖总督瑞澄,第八镇统制张彪等人,都只有弃城逃命,而毫无组织抵抗力量的余地,也就是革命党人“抬营”成功的必然结果。
这里必须跟着特加说明的,就是这个“抬营主义”的革命战略思想,虽为当年吴禄贞先烈在武昌花园山所首倡。并且,也是他当年所辛勤播下的革命种子。但,最后取得“抬营”成功的,并不是先烈,而是继他之后的一些湖北革命团体和一些湖北革命党人。因此,这份功劳,决不应只记在先烈一人身上,而应同时记在这些湖北革命团体和这些湖北革命党人身上。或者说,只应首先记下先烈首倡和初期播种的功劳,而把竞其全功的功劳,留给别人。下面,就简要说说与此有重大关系的一些湖北革命团体和党人,以明当年事实原委,并以同申纪念!
首先,应该提到的是继“花园山聚会”而起的“科学补习所”。它成立于1904年,主要领导人为刘静庵、胡瑛等等,都是“花园山聚会”的基本成员,并皆亲受吴禄贞先烈培植,由先烈亲为安置在湖北新军,作为他在新军中进行活动的依靠。“科补所”的活动方针,全部继承了“花园山聚会”的原有方针;也就是一面继续大力宣传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一面贯彻实施“抬营主义”的革命战略思想,把发展新军中革命势力,作为他们的工作重点。如在其公开发布的章程里,就明白规定了,以招待“远来入学、入营者,为之安置一切”为重要职责之一。而当时在新军马队管带黎元洪名下,充当司书的刘静庵和早已入营当兵胡瑛,又都正好有条件,便于履行这项职责,并能把这项工作做得比较出色。先烈对于刘静庵等人的工作,也是极为关心和支持。动身入京前夕,他曾把刘、胡等人,特地找到家里,亲切嘱咐他们:要“埋头苦干,不要浮燥;要与各省同志取一致行动”等等,并还捐赠俸银数十两,作为“科补所”的筹建经费。
“科补所”成立后不到半年,就遭到查封,刘静庵也被黎元洪开除了营籍。随后,他在武昌圣公会教堂掩护下,组织起了“日知会”,继续工作。重点仍然是放在联络和发动新军这方面。1907年,刘等因密谋起义事机败露,同时被捕入狱,赖先烈在北京极力营救,得免于死。但“日知会”的革命活动,终不能不到此结束。以后成立的“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也就都同先烈没有了直接关系。
不过,这些前仆后继的湖北革命团体,虽在团体名称,领导人员等方面,变化很大,但“把运动新军作为湖北革命一大特色”的这条主线,却始终没有断过。就像“接力运动”一样,由吴禄贞先烈当年从武昌花园山上,所奋力发出的这第一根“接力棒”,一直都被这些前仆后继的湖北革命团体和革命党人,争先恐后地接了过来,冲了下去。而且,越到最后,冲得越是猛烈。最后,终于胜利地到达了终点---成功地爆发了《辛亥武昌首义》。当代著名史家贺觉非、冯天瑜两先生,在其合著《辛亥武昌首义史》一书中,专章论述“湖北革命组织的建立、演变和发展”甚为详尽。而于探索源流,贯通脉络,则尤为具体明晰。如其言:“湖北革命组织,发轫于‘武昌花园山聚会’,再接于‘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团体,而由‘文学社’、‘共进会’收其成”。实为这一历史巨著的两位作者,对于当年湖北革命组织,先后继承关系。及其一连串接力活动之最为简明扼要,和最为切合当时历史实际,的重大概括和总结。也是他们对于这幅“接力”赛场,全景的精彩勾画。而其更为重要的,则是向我们广大读者,深刻展示了革命种子,开花结果的历史过程。并为后世饮水思源者,提供了有益的线索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