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武昌首义的播种者吴禄贞先烈(3)

辛亥革命网 2011-03-11 00:00 来源:春秋网 作者:吴忠亚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被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誉为“盖世之杰”的辛亥革命先烈吴禄贞,他从十九岁留学日本时起,就追随孙中山先生,他的一些早

  (四)、首倡“抬营主义”的革命战略思想

  辛亥革命初期,以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党人,都把江湖会党,当成为发动武装起义的主要依靠力量。而倾其全部注意力于,联络会党首领,和宣传、组织会党群众。吴禄贞先烈,也自然毫不例外。如在其组织“自立军”和领导“大通起义”的早期革命活动中,也就是以长江流域会党,作为基本队伍的。大通惨败后,他认真总结了这场血的教训,深自痛切认识到,当时满清王朝的军事实力,用以抵御外侮故不足,用以镇压内部则有余。革命党人想要取得起义的胜利,就必须要有一支足以战胜敌人的武装力量。而决非徒恃会党群众,进行军事冒险,所能侥幸成功。他当然也还同时深刻认识到,组成一支强大的革命劲旅,一要有足够的人力;二要有足够的财力;三要有巩固的根据地;四要有现代的武器装备;五要有合格的训练人才。而所有这些必需的重要条件,都是赤手空拳的革命党人,所难于办到的。但他并没有被这些重大困难所吓倒,而是苦心孤诣,上下求索,力谋所以迎难而进的成功之道。最后,终于以其军事家的敏锐目光,和深入军营生活的实际经验。切实掌握到了,敌人军营可以从内部突破瓦解的根本弱点。从而,逐步形成了所谓“抬营主义”的革命战略思想。那就是动员和选派部份革命党人和进步知识青年,入营当兵,扎根军营基层,形成强大的革命暗流。一旦时机成熟,举起义来。就能把敌人的军营,一举抬了过来,变成为我们革命党人的军事力量。所谓“抬营”之意,具体就是这样。当时,他对此认识得十分透彻,主张得十分坚定,并还有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了“聚会”席上所反复宣讲的重大课题。他每次讲到这个课题时,最后总要满怀信心地鼓励大家说,只要我们能于坚苦卓绝和百折不回地,把这个方面的工作做到了家。我们就一定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把满清王朝的天下,变成革命党人的天下。与此同时,他也还以其特有的有利地位,亲自为这方面的工作,鸣锣开道。当时,湖北新军,对于招募新兵,都有规定时间。不在规定的招募时间,投军者就不得其门而入,但先烈介绍新兵,就独能不受任何限制。原因是,当时他在新军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一些中下级军官,对他皆敬若神明,奉命唯谨。即使不在招兵时间,只要他随便写张条子介绍入营,营官们都一律照收,不敢拒绝。而且,对他所介绍的新兵,皆一律称为先生(因为他所介绍的都是知识份子),而不敢直呼其名。出操和干重体力劳动时,皆一律特别优待,酌予减免。这就为知识份子入营当兵,大开了方便之门。一些有志投军者,亦皆争先趋赴,以得到先烈一纸介绍为荣。先烈则更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以是一月之间,经先烈先后介绍入营的,就共达三十余人(朱和中前辈在其《欧洲同盟会纪略》一文中,曾详记当时的这一情况,可供参阅)。

  这在当时,当然也能算得是,一件令人快意的壮举。但同成千上万的新军人数比起来,也就只能像是几粒小石子投入到汪洋大海,引起不了大的波澜。先烈就由此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抬营主义”的革命战略思想,是一项非常远大的革命计划,单凭他自己或者其它少数人,像这样一个一个地介绍入营,力量和规模就都实在太小,也实在赶不上,革命形势的需要。必须赶快另想办法,从宣传号召入手,先在社会上造成与论声势,使得知识份子入营当兵,能很快成为广大知识青年,爱国、救国、投身革命的自觉行动,并进而形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社会风气,最终,才能在较大范围和较短时间内,为革命党人进行军队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和打下广泛基础。

  这是当年先烈,根据当时现实所产生的、一种新的坚定认识和信念。自然又是一件很不简单的设想和工作,决不是讲几句空话的大道理所能轻易收效的。他为此而忘寝废食地劳神苦思,并还为此而深入到三镇街道和附近农村,进行了一番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深深感到,当时社会上所广泛流行的所谓“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是人们对于“当兵”的鄙视,也是妨碍知识份子,入营当兵的根本思想障碍。为了排除这种障碍,他针对鄙视当兵的传统社会心理,响亮提出了“秀才当兵”这一人们从未听过的崭新口号。“秀才”是清代知识份子所普遍追求的一项初级功名,代表着一定的知识程度和一定的社会地位,而为一般人们所承认和尊重。在传统观念中和在传统看法上,“秀才”是高人一等的知识份子,是不可以同“当兵”,相提并论和排列到一起的。而他的这个口号,却正好相反,破天荒地把“当兵”同“秀才”划了等号,把“当兵”的地位,提到和“秀才”同样高;再加上,他自己的社会声誉和威望,又是那样特别高,他的许多话,都具有“一言九鼎”的威力。他的这个崭新口号,自然也就更为人们所重视,其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自然也就更大。如在“聚会”席上,他就时常语重心长地对着大家说:“我们社会上有句长期流行的老古话,叫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一些秀才先生们听了,都不免有些生气,认为这是对于他们的一种轻视和侮辱,但实际并不是这样。大家都清楚知道,造反就意味着革命,而革命造反,是免不了要打仗动武的。秀才先生们手里,从来就是只有笔杆,没有枪杆,自然地打不了仗,动不起武,自然也就造不成反。所以,这句古老话,实在是句老实话,而且还是说得非常客气的。如果要让我说,那就不只是三年不成,而是百年不成,乃至一辈子不成了!总而言之,革命造反,要靠真拼实干,绝不是空喊几句口号,或者发表几篇文章,所能成功得了的。这也就是说,满清专制王朝,绝对不是单凭口号、文章,所能推翻得了的!‘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在座的青年朋友,都是些知识份子,也就都是些秀才,而且,都还是些具有革命思想的知识份子和秀才。一定要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懂透这些道理,切切不要轻视‘当兵’,而要特别重视‘当兵’。把它看成为革命造反的‘法宝’。我还更加希望大家,都要奋身跃起,入营当兵,把敌人手里的枪,接了过来,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如果我们的革命秀才,都能下决心这样干,那就我们的革命造反事业,决不会三年不成,而定会三年有成。甚至成功的时间,还不要等到三年了!”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