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父亲张肖鹄的情况点滴(3)
辛亥革命网 2010-12-2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张怀京 查看:
朱峙三先生和我父亲情同手足,常有书信往来。五七年底,朱老来信谈到,湖北省文史部门要出版《辛亥革命回忆录》,让父亲投稿。父亲应征写了一篇《回忆辛亥武昌首义》,后登在《辛亥首义回忆录》第四辑上。五九年又来信说董老曾给湖北省统战部门谈及,如果张肖鹄愿意出来工作,可安排到文史馆工作。后经有关部门研究,说,如果父亲想回去参加工作,可到湖北文史馆或中医研究院工作,随自己挑选,每月工资60~70元。父亲当时很想回去,我和学武都不同意。那时的运动一个接一个,父亲一生脾气耿直,又爱仗义执言,万一哪句话出了差错怎么办?何况他已是七十七岁的老人了,回去后生活上无人料理,我们也不放心。当然,老人家的心思是想过自食其力的生活,不想依靠子女。而且还有一种旧意识,即不愿靠女儿,更怕客死他乡。后来,我多次对他说明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责任,这是宪法规定了的。当初接您老人家同住,是我和学武商议好了的,如果我们有不到之处,您老人家只管提出来。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提回湖北的事了。
六一年冬,我们到山东烟台定居,这在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上对老人家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转折。烟台的冬天长达四、五个月,要穿半年的棉衣,立冬后北风不断,没风的日子很少,天一变就大雪纷飞,不能出门,加上睡的是火炕,每天早上起来总是口干舌燥。他常对我说,不生炉子身上还冷,生炉子睡火炕后醒来嗓子眼干得很,全身皮燥肤痒。在饮食方面以麦面为主,搭配30%的杂粮,当然,杂粮是不会让他老人家吃的。但是没有大米吃,每天都吃馒头面条,别说老人不习惯,我也常吃不饱!蔬菜也很单调,每天都是大白菜和萝卜,鱼、肉、蛋都是凭票供应。幸好学武很孝顺,每天给老人订半斤牛奶。当时订牛奶很困难,都是学武找组织开证明订的。老人家不爱吃面条,吃了反胃,只好托人买点心,有时怀汉也寄点心来,这才勉强适应下来。直到六四年才有所好转,这时,学武每月有七斤大米的特殊供应,老人家吃了两年多面食也有所适应了。此时,老人家年事已高,只有到六月至九月,他才能常常到外面去游览,其他时间都只能呆在室内,与原两湖师范“菱湖诗社”的老友,朱峙三、许觉源、易泮香等几位通信进行诗词唱和,或看书做注释。
老人家待人和睦,不管是保姆,还是学武家的亲友及邻居,他都能谈得来。邮递员则是他的忘年之交,那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常找他借书看,有不懂的地方总是来向他请教,老人从不厌烦。那邮递员每次送信来又顺便将老人寄去的信捎走。还有一位老中医文学基础也很好,听说老人是辛亥革命的前辈,常来家里玩,也写诗,谈戏曲之类等等。
父亲与我们共同生活了九年,生活各方面渐渐适应了,尤其与女婿感情很融洽。学武侍奉老人很孝顺,老人对我们也很随和。我们夫妻之间有时难免拌几句嘴,可老人从不批评任何一方,到吃饭的时候,他总是说笑话、讲故事来缓和气氛。在他重病期间,都是学武抱上抱下,接屎端尿,洗脸檫澡。父亲常对我说,学武像我的儿子一样孝顺。只有一件事我们感到很遗憾:父亲希望火葬,问我多次,烟台是否有火葬?并说,如有火葬,死后将他火葬。将来如有机会回葛店,将他的骨灰送回。遗憾的是没能如愿!
六六年春节刚过,父亲就经常咳嗽痰多,且伴有低烧。开始以为是感冒,服药也不见好转,经医生诊断为肺结核。父亲年轻时曾患过肺结核病,六五年我因肺结核病曾住院治疗,我们父女俩患同一种病,就服一样的药。他老人家终因年老体衰,医治无效,于一九六六年七月十日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一九九七年六月 于烟台
二○一○年十二月 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