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父亲张肖鹄的情况点滴(2)
辛亥革命网 2010-12-2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张怀京 查看:
五三年末,我因教学成绩显著立功受奖,组织上批给我20天假去上海探亲。看见父亲身体情况,使我非常欣慰,完全不像生过一场大病的人,也不像年愈古稀的老人。见我到来后,老人家非常高兴,每天亲自烧菜给我吃,带我去看国际大厦、复兴公园,告诉我,这些地方以前是不允许中国人进去的……以上海的历史对我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哥说,父亲到景德镇就旧病复发了,他当即送父亲来上海治疗,后来就住下了。得知父亲来上海后,许多乡亲前来看望他老人家,与他叙旧、拉家常,使父亲的身体渐渐恢复了。尤其他的两位得意弟子张易之和胡学昌常常来家,与他谈论古文和诗词,诵读先生以前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的诗歌。问及老人家所写的诗集,听说全部丢失在家乡时,大家深感可惜。这也激起了老人家对自己一生心血的眷念之情。于是,他每天默记过去的旧诗,再把一张张,一片片的纸头,按时间顺序排呀、拼呀,最后终于将这六百多首诗篇整理成:游学、从戎、从政、还山四个诗集,尔后又工工整整地抄成一本,仍然沿用《峭谷诗稿》这个名字。由于时代久远,以前一些印象不很深的即兴诗可能都没有录入,但是,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人,能够凭记忆把自己一生所写的诗抄录六百多首,这需要多么坚韧的毅力和艰苦的努力呀!二哥说,这几百首诗也治好了父亲的病,开始写的时候,还是病病歪歪的,越写身体越硬朗。我手捧着《峭谷诗稿》,看着一行行工整的蝇头小楷,眼中的热泪禁不住夺眶而出……
我离开上海前,想就土改时受冲击的事安慰一下老人,谁知他老人家很豁达地说:“土改是势在必行的。早在国民革命的时候,孙中山先生就提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只是孙先生死得早,未能实现。共产党、毛主席制定土改的政策是对的,是符合广大农民利益的。”父亲心胸如此宽阔,使我非常感动。
父亲告诉我,他还有点事没有做,他想用一段时间把诗稿再抄几份,让子女和学生手上都有诗稿,将来看谁有能力将它出版了。做完这件事后,他还是准备发挥自己的专长,回葛店重执教鞭,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一份光。他说,鄂城县的韩光县长多方托人传信,要他回去主持葛店中学(其前身是父亲创办的神山中学)的校务。虽然我们一再反对,但他痴心不改,甚至拍起桌子大骂二哥:“你把老子当坏人?我一生从来没做过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的事!”终于,他于一九五四年秋坚定地踏上了回乡的路程,然而,他做梦也没有料到,在前面等待着他的又是一场灾难!
回到武汉后,他才知道韩光县长已经调离鄂城。而当时长江的大水还未退,在武汉工作的三妹怀汉还在江堤上防汛。他们单位得知老人家回汉的消息后,让公安机关将父亲当“逃亡地主”拘留了。二哥怀方和三妹怀汉四处求助于父亲大革命时期的老友,父亲在两湖师范的同窗好友朱峙三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后,当即在湖北省政协从多方面告知老友们,我父亲几年来的情况和回鄂之原由,请他们帮忙呼吁相关部门尽快放人。许多友人积极响应,四处奔走,有一位叫蔡天民的老先生还给董老写了信。父亲在鄂城看守所呆了两年多的时间后,终于在老友们的努力下,于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底重获自由(1990年经认真甄别,父亲被重判为“无罪”)。事后,我们得知,为父亲的事,董老亲自给湖北省人民法院发去信函,说蔡天民反映的情况若属实,则让他们放人。同时,董老也给蔡天民回复说,关于张肖鹄问题已去函与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联系。这么多前辈为我父亲仗义执言,是我们全家永世不能忘怀的!
父亲获释后,又回到上海。但是由于二哥人口多,收入低,生活较为困难。五七年十一月,我把父亲接到南宁和我们共同生活。父亲早年为革命出生入死,后来在家乡市药教书时,又逢日寇入侵和兵匪骚扰,晚年又备遭挫折和磨难,可谓一生坎坷!我们几姊妹都希望他老人家能过一个平静而安定的晚年。当时,怀平、怀汉孩子多,住房小,只有我清闲,只有一个孩子,经济也较宽裕,就把老人接到我身边了。
我曾以为,父亲在押时,受了苦,一定很苍老虚弱。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老人家虽然清瘦,但是腰不弯,背不驼,步履矫健,两眼还是那么炯炯有神,嗓音虽沙哑(年轻时风餐露宿造成的)但却中气很足,一点也不像七十六岁的老人,这倒给我无限的安慰!
到新的环境以后,老人家的生活仍然很有规律,每天早晨六点钟起床后,首先打扫门前门后,吃了早饭后出外散步。他最喜欢的地方是公园和江边。南宁公园离我们家仅200米,那里有山有水,有树木有花草,空气新鲜,而且很清静,是他老人家每天必去之处。父亲最大的嗜好是逛书店、看书、买书。不管简装书还是线装书,古典文学还是历史史料,传记还是小说,只要是他喜欢的,他都买。五八年他女婿杨学武回南宁养病,常陪老人家下棋、谈天,聊三国、道水浒,极力消除老人家的孤独感。每到周末,不是陪他看电影,就是看京剧或桂剧。他们俩都喜欢看京剧,每当周末京剧院都会给我们留几张好位子的戏票。这段时间老人家生活得很安定、清闲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