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黄兴和孙中山的恩怨(2)
辛亥革命网 2010-11-25 00:00 来源:环球人物 作者:刘畅 查看:
冲锋陷阵的斗士
同盟会成立以后,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1906年到1910年,各地的武装起义风起云涌。1911年4月,黄兴在广州策划、指挥了黄花岗起义,亲率敢死队攻入两广总督府。他写下“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以此当绝笔”,表明为革命拼死一搏的意愿。4月27日,黄花岗起义爆发,黄兴身先士卒,努力杀贼,被枪弹击中右手食指和中指,依然坚持战斗和指挥。这场战役最终失败,72位烈士遗骸被安葬于广州黄花岗,黄兴则潜往香港养伤。
“当时十路人马就剩下祖父这一路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祖父九死一生,还带着我的父亲、他最喜欢的儿子同上战场参加了起义。”黄伟民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黄兴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指挥部队同清军作战。之后,他又赶往南京指挥战事,一举攻下南京城。上海、苏州、杭州等地相继光复后,12月4日,宋教仁、陈其美等同盟会元老召集留在上海的各省代表以投票方式,公推孙中山主持大政,推举黄兴为暂定大元帅。黄兴对大元帅一再推让,后改推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12月29日,17个省的代表聚首南京大元帅府,选举总统。代表以黄兴有功于国,公推其为总统候选人。黄兴再次婉拒,推举孙中山为总统,黄兴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
黄伟民说:“我觉得祖父这样做很符合他的性格。黄家人其实不想做官。祖父当年有那么高的文化,完全可以守着祖业,过舒坦日子。但他却去革命。父亲也继承了这一点,总对我说,不要去争什么名分、利益,没什么可争的。都是过眼云烟的东西,争它干吗!”
功过自在人心
黄兴的历史地位被降低,有学者认为,主要缘于1913年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他与孙中山之间的激烈争论。1913年3月20日,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在上海被袁世凯指使的刺客暗杀。黄兴主张依靠法律解决“宋案”,孙中山则主张依靠武力,二人各不退让。不久,“二次革命”迅速失败,大部分骨干亡命日本。孙中山在总结失败原因时,强调了革命党人的主观因素:一是不服从,二是不统一,尤其是“不肯服从一个领袖的命令”,着重提到了黄兴。在日本,黄兴去见孙中山,遭到痛骂。两人关系出现裂痕。之后,他们又在建党问题上意见相反,争论激烈。据说,当时二人感情激昂,“时声高惊四壁”。晚餐后又激烈争论,“深夜未尽,不欢而散”。而在此过程中,同为孙中山左膀右臂的辛亥革命早期革命家陈其美,毫无保留地站在孙中山一边,黄兴被孤立。1914年6月,黄兴致函孙中山,作最后“忠告”,孙中山则复函,劝其“静养两年”。1914年,黄兴离日旅居美国。袁世凯死后,他于1916年7月回到上海,同孙中山恢复了往日的亲密,但却于10月31日在上海病逝,享年42岁。
黄伟民说,很多人愿意拿孙中山和祖父的事情做文章,评论他们的分分合合。而黄家人却一直很尊敬孙先生。“中山先生是伟大的,这是肯定的,连毛主席都说他是一代伟人。而祖父跟他只是在某些问题上的认识不一样。孙中山在1914年让祖父离开,在日本的时候那样斥责他,但祖父一直很忍让,不愿意破坏这种关系。不仅因为他的个性,也因为他从大局考虑。既然如此,我们作为后人,为何还要破坏这种关系呢?祖父生前常说‘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立了功也不把功劳归于自己身上)’。这就是黄家的处事态度。”
黄伟民记得,父亲生前一直嘱咐他,不要管社会上对祖父的各种论调。“父亲说:‘不要写黄家的事,也不要写我,不要写你的祖父,更不要谈这些(恩怨)。我们的千秋功罪,留予后人评说,不要干扰人家对你祖宗的研究,对我们黄家这些人的判断。你的声音会影响人家,影响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