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首义前驱杨时杰之遗闻轶事(4)

辛亥革命网 2010-08-2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杨虞夔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先父杨时杰字舒武,湖北沔阳(今洪湖)人,1906年3月入“同盟会”。1910年秋他回到武汉与孙武、李作栋(春萱)、杨玉如(宝珊)、彭楚藩等

 
在敌后与新四军领导人的交往,使先父看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之所在,他也一直留在故乡。当时的司法院曾两次发公函催其回渝述职,他也未加理会。
 
1945年抗战胜利,国府还都南京,他也未返南京供职。1946年举家由故乡迁往武昌僦屋而居度其晚年。
 
解放后,先父被聘为湖北省文史馆馆员。此前湖北省政府曾就安排他进参事室工作之事征求他的意见,他诚恳地说:“参事是公务员编制,责任重大,我年老力衰,恐难当重任,与其我占着这个位置力不从心无所作为,倒不如让年富力强者去干更加妥当。”
 
有话则进言对我很合适
 
1953年湖北省政协特邀他为委员,他非常兴奋地说:“人民政协系参政议政机构,有话则进言,无话则罢休,对我而言很合适,我一定尽最大努力做好这份工作。”于是他以“特别邀请人士”身份参加了政协工作。
 
解放后,史学界对“辛亥革命”之评说多认为其为一次“不彻底的”、“失败的”、“流产的”革命,甚至连一些“辛亥老人”也随声附和,对此他始终耿耿于怀、持有异议,在政协座谈会和一些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中,他多次发表己见如下:
 
关于民国初建之时,承认清廷与列强签订之不平等条约之事,他认为此乃革命党人的策略之举,目的在于孤立清廷,避免其借用外力钳制革命,不能理解为系革命党人向列强乞降。
 
关于“南北议和”,他认为在革命武装力量处于劣势、民众尚未彻底觉醒之时,革命党人以总统宝座换取袁世凯“拥护共和”、“废除帝制”之承诺,乃革命党人的“统战”措施,袁氏如信守承诺,革命党人可通过“议会斗争”压抑其野心之膨胀;如其不然,革命党人再兴师伐罪亦“师出有名”,诚乃“双赢”之策也。
 
他认为革命事业、艰苦卓绝,难以“一蹴而就”,故孙中山临终之时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之遗嘱醒世,但“尚未成功”与“失败”、“流产”不可混为一谈。
 
他曾说过:“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之封建帝制,建立了远东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此乃彪炳千秋之成功伟业,至于如何完善、巩固这一丰硕成果,应该属于“继续革命”的研究范畴,史家岂可“吹毛求疵”!”
 
毛主席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说过:
 
“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革命事业,并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
 
先父阅过该文之后内心深感欣慰,并将该文件遍示儿孙曰:“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一脉相承也,后生其共勉之”!
 
关于国共两党的分合之争及长期内战给全国人民造成的苦难,他认为是蒋介石这个“歪嘴和尚”将“革命之经”念歪了而造成之恶果,“辛亥革命”不能为此承担责任。
 
1956年秋先父因患脑溢血医治无效去世,终年75岁,被安葬于武昌石门峰湖北省革干公墓。
 
1996年石门峰公墓重新规划要求将先父之墓迁葬,因其原为棺葬,迁葬殊多不便,为此我特向省政协两位副主席——蒙美路(省委统战部部长)和沈克昌(省民革主委)求助,经省政协主席会议专题研究后,特委托武汉市洪山区民政局协助妥善解决。在钱耘局长的精心协调下,先父的灵柩于2001年清明节之际被隆重迁葬入石门峰都市陵园内新落成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荆楚名人文化公园。
 
史家常言:“人无完人,不可以今人之标准苛求于前人”,笔者诚感斯言良有以也。
 
作为一位“辛亥革命历史人物”,先父对“辛亥革命”情深似海,无可非议,关于他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估,笔者则不敢苟同,但为体现历史人物之真实心态,作为其后代,也没有必要“为尊者讳”,特此奉闻。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