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首义前驱杨时杰之遗闻轶事

辛亥革命网 2010-08-2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杨虞夔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先父杨时杰字舒武,湖北沔阳(今洪湖)人,1906年3月入“同盟会”。1910年秋他回到武汉与孙武、李作栋(春萱)、杨玉如(宝珊)、彭楚藩等

 

力主武汉市首举义旗
 
先父杨时杰字舒武,湖北沔阳(今洪湖)人,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初入东京巢鸭弘文学院普通科后转东斌警宪科,毕业后复入中央大学法政科,1906年3月入“同盟会”。
 
1908年11月,东京革命党人集会于“经世学社”商讨回国起义地点,群议多主张在边陲省份举事,唯他力排众议,声言“起义地点非武汉不可。”谓“武汉乃国中九省通衢,南北枢纽,有兵工厂、楚望台储蓄军械,有新练陆军及众多军校出身之将才,官钱局、造币厂、汉口商场尤为无上之饷源。苟举兵,当可震动全国;即不然,亦可背城一战,以张革命党人之声势。”湖北革命党人多赞同这一主张。(此议先父曾多次在家中提及)
1910年秋他回到武汉与孙武、李作栋(春萱)、杨玉如(宝珊)、彭楚藩等人密组“湖北共进会”运筹革命事业。(注:杨玉如著《辛亥革命先著记》“武昌首义前之策动”)
 
 
促“共进会”与“文学社”联合
 
武昌起义前,“共进会”与“文学社”均为武汉地区之重要革命团体,但其在发展组织等方面却时生龃龉。为消除猜忌,唯有实现联合才是上策。1911年5月11日,先父与杨玉如、李春萱代表“共进会”,在武昌长湖西街8号(龚霞初寓)与“文学社”代表刘复基、王守愚、蔡大辅等共商联合事宜。会上他慷慨陈词:“我两团体向称殊途同归,现在正是同归不必殊途的时侯,只求双方原则上同意联合,一切问题均可从长计议。”至此两团体走上联合之路,在首义之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注:杨玉如著《辛亥革命先著记》“庚戊年革命迟滞与刘杨回鄂”)
 
迫黎元洪电迎孙中山回国主政
 
武昌首义后,先父出任鄂军政府内务部长。1911年11月粤军政府都督胡汉民电致黎元洪,请联名迎孙中山回国主政。黎犹豫不决,立宪党人汤化龙乘机向黎建议电迎康有为、梁启超,仍图君主立宪。先父闻讯大吃一惊,急约蔡济民、蒋翊武等见黎痛陈利害曰:“革命目的即在于推翻帝制,康、梁系保皇干将,公以革命军之首领而拥戴保皇党之要人,将何以自解?”黎见陈词者皆横眉仗剑(军刀),似无善罢甘休之余地,乃被迫签署迎孙之电文。(注:贺觉非、冯天瑜著《辛亥首义人物传》“杨时杰列传”)
 
代表湖北投票选举临时大总统
 
1911年12月,孙中山由海外归国抵沪,先父与居正、王正廷、马伯援、胡瑛等5人代表湖北赴南京会同全国17省代表共43人,于28日开临时大总统选举预备会,议定每省一票参与选举。29日正式选举,先父代表湖北投票,孙中山以16票当选,远东第一位“共和国总统”从此光荣产生。(注:杨玉如著《辛亥革命先著记》“清君主退位,中华民国建立”,贺觉非、冯天瑜著《辛亥首义人物传》“杨时杰列传”)
 
 
在黎府怒斥汉奸孙发绪
 
临时大总统举定之后,黄兴以湖北乃首义之区,而政府各部无一人参与,不甚妥当,乃示意代表会选举黎元洪为临时副总统,各省代表无异议,黎元洪遂当选。
 
在临时政府副总统举定之前,湖北以首义之区,中央政府部长竟未占一席,多生怨言。有皖人孙发绪(实为皖抚朱家宝之侦探),因缘孙武而充都督府顾问,趁机怂恿孙武鼓动军人反对南京临时政府,意欲推动黎元洪与袁世凯结合。黎则任其所为,不加干预。
 
黎元洪当选临时政府副总统后,先父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送黎之当选证书及印信回鄂。黎大悦,留先父置酒署中,请诸将领纵酒,延先父上座。孙发绪乘机挑拨,谓南京临时政府“以湖北矿产及赋税抵外债”。孙武受惑,主张以湖北名义通电反对。
 
先父闻言,怒不可遏,拍案而起曰:“孙发绪,安徽人,尚知爱湖北,吾为湖北人,反不知自爱耶?余适从南京来,未有所闻,孙发绪所言纯属捏造,意存挑拨,民国初建,安忍出此?即非敌人,亦属别有用心,吾不签字,谁敢代表湖北!”与会者鼓掌不息,群呼:“打倒汉奸孙发绪!”黎乃喝令孙发绪退出。(注:居正著《梅川日记》“杨舒武辟谣”、“蔡大辅锄奸”、贺觉非、冯天瑜著《辛亥首义人物传》“杨时杰列传”)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