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首义前驱杨时杰之遗闻轶事(2)
辛亥革命网 2010-08-2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杨虞夔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先父杨时杰字舒武,湖北沔阳(今洪湖)人,1906年3月入“同盟会”。1910年秋他回到武汉与孙武、李作栋(春萱)、杨玉如(宝珊)、彭楚藩等
向孙中山悲愤进言
“南北议和”,孙中山逊位,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袁氏就职后,曾三次电召先父聘其为顾问(详见《黎元洪政书》),他均以年少不堪重任等词却返聘书,而与宋教仁等组建北京同盟会本部,并创办“国光新闻”(任副社长兼总经理)。
根据“临时约法”,国会成立,先父当选为众议院议员。1913年国民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正当党人兴高采烈准备组阁之际,袁世凯密令其爪牙于上海北火车站暗杀了国民党议会领袖宋教仁。先父即奉孙、黄电召南下赴沪参加“二次革命”。
在宋教仁追悼会上,先父以“碧血黄花酬壮志,青天白日丧斯文”的挽联致奠。其后他曾向孙中山进言如下:
“总理以大权付袁氏,而自愿筑二十万里之铁路(孙时任全国铁路总监),未免太阿(宝剑名称)倒持,迂缓不切实际!”孙中山说:“此次讨袁,必手刃之!”先父说:“何必总理亲自动手?”孙中山说:“人皆谓我不狠,戏言之如此。”(注:贺觉非、冯天瑜著《辛亥首人物传》“杨时杰列传”)
率“三十三号议员团“集体拒贿
1922年,黎元洪二次出任总统,国会重开,恢复先父之议席。因他在京供职时未带家眷,其住处(北京某胡同33号)甚为宽敞,加之他交友广泛,该处逐渐成为众多志同道合的议员们会外活动纵论国事之地。故时人喻与其过从密切的议员为“三十三号议员团”,他亦乐意当之。

1923年,曹锟贿选总统,国会议员凡投其票者均贿银元五千,当时议员中见利忘义者不乏其人,鄂籍议员下水者亦不在少数,唯先父首先倡议,并率“三十三号议员团”130余人集体拒贿,一时间轰动京师。(注:辛亥武昌首义纪念馆编著《辛亥首义物像传》、贺觉非、冯天瑜著《辛亥首人物传》“杨时杰列传”)
与众不同评价黎元洪
黎元洪以一并不赞成革命之清吏而被推上鄂军政府都督之宝座,继而出任临时政府副总统和先后两次出任民国大总统,可以说均系仰仗“武昌首义”之功,但他得势后的所作所为均与革命背道而驰(如大量屠杀革命党人:组建“民社”,企图分裂革命党;助纣为虐,破坏“讨袁”等等),因此令革命党人大失所望,觉得革命党人不负黎元洪,而黎元洪有负于革命党。还有人认为黎元洪背叛了革命。先父则不同意如上评说,他生前曾说过:“黎元洪本来就不是革命党,何来背叛革命之可言?”他认为,“不能将革命重任托付于不革命之人,这才是革命党人应该吸取的深刻教训。”先父的观点得到许多与会者认同。
在抗战中正确认识中共
“九一八”事变后,国府于洛阳召开“国难会议”,先父应邀赴会。蒋介石在“共赴国难”的幌子下狂吠“一个军队、一个政府”之谬论,大力宣扬其反共主张。先父则认为:“国难当头,我炎黄子孙理应不分党派和信仰,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岂能同室操戈、自相残杀!”因与当道者意见相左,遂郁郁而归。
他当时任司法院最高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却闲住宁、汉之间,只领干薪并不到职,曾与诗友30余人组织“石城诗社”,出版《石城酬唱》一集,其中收有他的《朔风》、《秋夜》、《龙泉》、《乔木吟》诸作,自比龙泉之剑、南山乔木,抒发其欲为国建功,不甘老死林泉之志向。
“双十二事变”发生,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事端,在中共努力斡旋之下,蒋介石被迫接受联共抗日条件,从而开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新局面。中共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而捐弃前嫌的高风亮节令他十分感动,他对中共的正确认识,实从此始,也为他日后与新四军的亲密往来奠定了基础。
禅堂赋诗戏嘲蒋介石
抗战时期,先父随国府内迁重庆,为防日寇空袭,当时政府各机关皆分散处于一些隐蔽性较好的地方运作。因他任职的“司法院”,地处重庆北碚缙云山上,故他得以棲居于“缙云禅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