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首义前驱杨时杰之遗闻轶事(3)

辛亥革命网 2010-08-2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杨虞夔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先父杨时杰字舒武,湖北沔阳(今洪湖)人,1906年3月入“同盟会”。1910年秋他回到武汉与孙武、李作栋(春萱)、杨玉如(宝珊)、彭楚藩等

 
    在蒋介石独裁统治之下,“司法院”本系为粉饰“民主”而设的“样子机构”,他所担任的“惩戒委员”之职更系有名无实之“空衔”,加之当时“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贪官污吏多如牛毛,惩之不尽、戒之不绝,他既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更不堪以狐鼠为伍,百无聊赖之际,隧拜缙云寺方丈——印光和尚为师,研习佛学。因他名时杰,印光和尚特为其赐法号“慧杰”,自此他日坐禅堂,夜宿僧房,布衣蔬食与僧众为伍,借此逃避社会丑恶之现实。嗣后他为诗为文常以“慧杰居士”自居。然树欲静而风不止,他当时虽研习佛学,但仍难忘国事,为抒发对独夫民贼蒋介石之不满,他曾作“嘲缙云寺山门石狮”四言诗一首:
昂昂石狮,赫赫箕口,气吞八荒,胸无一有。
威镇群山,气冲牛斗,黄尘满眶,绿苔盈首。
不甘鸡口,唯愿牛后,但见哑笑,未闻狂吼。
挥之不去,鞭之莫走,万岁千秋,山门独守。
诗中将蒋介石戏比山门石狮,斥其别无长物,只可万岁千秋,独守山门。皖南事变发生后,他曾作(无题)诗一首:
夜不成眠起诵经,狂风一阵似雷霆,
杖藜步出观天象,惊失东方太白星!
他曾将其诗作呈印光法师教正,和尚笑戒之曰:“先生尘心不死,良知未瞑也!”随即举手加额,大念“阿弥陀佛”。
 
与新四军的亲密交往
 
1942年,先祖在沔阳故乡病逝,先父向司法院告假奔丧,居正院长以公派他赴敌后视察名义回乡奔丧,以图公私两便。在此期间,他有机会与汉沔地区新四军领导人李蔺田、陈秀山、范精秋、李建芝等亲切交往。
 
当初为保证他的安全,新四军领导人会访他时均便衣简从,秘密进行。先父知其良苦用心后,曾再三声明:“团结抗战、何罪之有?只要能促进抗战胜利,死亦无憾!”自此新四军与他的交往逐渐公开,其后新四军领导的汉沔中心县成立“参议会”邀请他参加,他欣然接受。
 
当年新四军汉沔地区领导人李蔺田在先父一百诞辰之际,曾作《纪念杨舒老》一文如下:
 
1944年至1945年,我在汉沔地区(即洪湖地区)工作,曾和老先生相识,不断交往,我认为是一种荣幸的事,至今未忘。
 
杨舒老是辛亥首义老人,到抗战时期,六十余高龄,积极支持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坚持民主革命的初衷,诚属可贵,使我们年轻一代受益匪浅。他的革命历史,就是不言的身教,激励我们更好地为党为人民工作,忠于革命。
 
我当时是汉沔地区负责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新四军战士。我深知,杨舒老和我们的交往,绝不仅是私交,他是出自对中国共产党、新四军和毛泽东主席的热爱。他痛恨当时国民党消极抗日、压榨人民,反共误国的错误政策。他把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前途、寄托在毛主席、共产党身上。他的爱国热忱溢于言表,他有坚定的革命信念,远大的政治眼光,令我钦佩。
 
他不是坐而论道的人,而是勇敢的执行者。杨舒老家,接近敌据点,但他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44年冬,汉沔中心县成立参议会,邀请杨舒老参加,他欣然接受。六十多岁高龄,不畏寒冬酷暑,他多次来往我们机关驻地。有一次,他和干部战士一起下田插秧,引以为乐,至今仍传为美谈。他爱看当时边区出版的报纸《七七报》,不怕危险,将其随身带回家里。1945年夏,他向我主动提出,去做伪军工作,要他的一个族侄伪团长反正,虽未成功,但精神感人。
 
1945年,日寇投降,国民党坚持反共内战,汉沔形势紧张。我告知杨舒老,汉沔要坚持,但也有被迫撤退的可能,但我们终于要回来的,请他善自珍重。他表示,“你们会回来的”。
 
1948年我又回到汉沔,重辟洪湖工作,可惜,当时军事行动紧张,没有机会再见到老先生。他的形影一直留在我们脑海之中。(注:李蔺田系抗战时期中共汉沔特委书记,解放后曾任国家教委中专司司长。此为其审阅杨时杰先生纪念册《氧气》之后所写的纪念文章。)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