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的一生——怀念父亲姚(4)

辛亥革命网 2011-09-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姚继衡 姚贞慧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今年正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们深切怀念敬爱的父亲姚永安,他离开我们已有半个世纪了。这么多年来,父亲为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献身的一

  有感于教育之重要及少时读书的艰难,父亲于1934年把在永康黄棠陆续购置的良田百余亩以及全部房宅场地悉数用以兴办姚山小学。学校设备、教师待遇均较好,学生的学、杂、书费全免,附近河南村、高镇村、溪心村、江瑶村、里溪村、池宅村儿童都来本校读书,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黄棠小学,成为公立学校。1997年,黄棠村斥资新建了教学楼及教师宿舍,使历经70多年的老校面貌焕然一新。(17)1936年又向永康县图书馆捐赠商务印书馆影印的《四库全书(珍本)》及《四部丛刊》各一套,为永康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尽一份心力。

  为促进家乡的建设发展,父亲投资金、武、永长途汽车公司,开创现代公路交通,使千百年来长期靠乌篷船、独轮车的运输面貌从此改观。1934年独资建造黄棠姚山湖水库,可灌溉农田800多亩,后曾被洪水冲塌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作为本县第一个水利工程,组织力量修复。

  为便利家乡人民,寄托思亲之情,1934年自己出资在胡村北溪建“慈恩桥”。桥长4.5米,宽1米,有石桥墩7座,粗厚条石桥面,坚实稳固,经70余年岁月,为北溪两岸的百姓带来实质性的方便,当地百姓无不欢呼感激这利民之举。同年又在黄棠村南溪建“思兄桥”,为木架桥。(1)随着生产建设不断发展,交通运输日趋频繁,黄棠村父老又集资在其旁新建黄棠沙田大桥,已于1985年12月竣工。

  父亲非常注重公益事业,他在家乡桥头、路间修建凉亭多座,供行人休息避雨。他每到一处,总是关注孤老贫病遗孤等弱者,或收容或接济,均是自己出资。但对我们子女却一贯教导我们要清白正直做人,节俭淡泊生活。父亲对我们的教育很严格,但从来没有动手打过我们,我们做错事,父亲最重的一句骂就是“呆徒”。父亲在任职期间,身边有警卫员、副官,家中有管家、仆人、保姆、伙夫、马夫等佣人,父亲自己厚待下属,从没有用老爷的态度对他们,也不允许子女有少爷、小姐的派头,对姚家的所有佣人,都当作自家人对待。以致到1950年我们家还有一个保姆、一个丫环不肯离开我们。我们家中的老管家荣祥大伯,解放后无奈离开我们家后,经常来看望我们,直至他80岁去世。迄今,永康家乡父老乡亲们中老的一辈虽已过世,他们的儿孙辈还在传颂着关于我父亲所做的一系列善事。(1)(16)

  父亲对家乡环境也很关心。除修建姚山湖水库外,曾于黄棠村九甲埠头、石塔塘里、戽车潭以及毛狸洞口等处镌刻他亲笔题书的“虎符”、“石印”、“中流砥柱”等笆斗大字,为增益景观添砖加瓦。1934年专程到杭州笕桥采购树苗,栽植在姚山小学院墙四周,至今犹存数株,挺拔合抱,浓荫蔽地。又于1947年退役回乡后在黄棠村南溪边滩地营造马尾松林,期为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家园出一份力。

  父亲还与本族姚瑞芝共同主持重修了民国二十三年《黄棠姚氏宗谱》,为寻祖溯源,延续未来,团结族辈,更创辉煌有其积极意义,是于国于族有益之举。

  1948年冬,我们继崇大哥从盟军驻日代表团回南京国防部,将随该部去台湾,特专程返永康家乡拜见老父亲,劝请同往。父以退休之人,不愿背井离乡辞之。从此云海遥隔,生离死别……1987年冬,台湾当局终于撤消了回大陆探亲之禁。我们继岷五弟(兄)立即第一时间从台北转道香港赶回杭州,已只能俯伏在双亲墓前,锥心泣血痛归迟矣。

  允文允武,爱国爱乡爱谊亲,应是父亲毕生服膺的准则。

  2011年清明节

  作者:子,姚继衡

          女,姚贞慧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