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的一生——怀念父亲姚(3)
辛亥革命网 2011-09-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姚继衡 姚贞慧 查看:
这场战争,面对占绝对优势的敌人,我方打得十分英勇顽强,十分壮烈,大长了中国人民志气,全世界为之刮目相看。从1月28日战斗打响到2月末,终因我军兵力不足,敌人乘虚从浏河大举登陆,我方侧背均受威胁,不得不将全军撤至第二道防线。3月3日,在当时国际联盟干预下,双方停止了战斗。在这短短一个多月作战行动中,敌人死伤万余人,竟不得不临阵四易主帅,从海军舰队司令到陆军中将师团长,最后搬出了前日本陆军大臣白川大将,其狼狈焦虑之情,可想而知。由于父亲指挥的炮火精确射击,在战斗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当时日本各大报章也惊呼:“敌之野炮队之射击,意外精确”,“最可惊者,我陆战队本部指挥官室内屋顶,突然落下敌人八磅炮弹,侥幸万分,弹竟不炸。否则……”。说明我方炮兵在这次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14)(15)而在敌人陆海空军占绝对优势的立体行动中,我炮兵阵地无疑地必然成为敌人铁与火攻击的焦点,我炮兵部队的任何战果都是将士们以血肉之躯拼来的。父亲也在这场对抗日本侵略军的生死搏斗中获授云麾勋章一枚。
这场战争,仅从浙江开拔的陆军第八十八师,便有1421名将士为国捐躯。英烈的全部姓名至今在杭州西溪路73号附近的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牌坊的碑石上熠熠闪光,供后人凭吊缅怀。
(六)八年抗日战争中的荣军休养院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父亲受任为军政部中央伤兵管理处(后改为国防部荣誉军人总管理处)第二休养院少将院长兼总队长,筹建于浙江省上虞县五夫村。这是根据抗日战争形势需要而成立的机构,任务是接收非残疾的伤愈军人,经过休养整训,然后重返部队,增强抗战力量。休养院创建伊始,工作千头万绪;荣军来自各方,思想状况不一,任务极为棘手。父亲是时已年过半百,毅然轻装到任,共赴国难。杭州沦陷后,又带着全院官兵,过金华、衢县,先后转移到江西省上饶、樟树镇、吉安、永新、会昌、瑞金等地,十年如一,坚守岗位,不顾艰危,勇于负责。1937年底,休养院从金华循水道到衢县时,个别荣军对生活上提出一些过高要求。由于休养院是白手起家,匆匆草建而成,加以长途移动,居无定所,中队十分为难。父亲便亲自接待他们,摆事实,讲道理,并根据条件适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矛盾得以化解。1938年初,休养院驻扎在江西樟树镇,突遭日机袭击。硝烟未散,警报未除,父亲便踩着瓦砾,逐一巡查分处各地的中队驻地,发现中队长董世杰被炸伤,立即安排救治,使董得以较快康复。1945年抗战胜利,休养院完成了历史任务,他坚持善始善终,处理好结束事宜,然后于1947年夏退役回乡。但是我家在杭州、南京的住所,除留破损空屋外,所有家俱、器物、书籍、字画等均已被盘踞八年的敌伪搜劫一空了。
素性儒家勤传承 一生酷爱诗画文
父亲虽一生戎马,却酷爱书画诗文。在杭州家的书房曾收藏有《四库全书(珍本)》、《四部丛刊》等影印本,以及字画、砚墨、印石等文物。他常与姻亲沈维翰、同乡吕东萌等亲友寄诗酬和。并在行军作战之余,将历年军旅生活实录编撰成《行军笔记》手稿二卷,书稿成于1929年北伐完成之后,海月纸毛笔工整誊写,十六开线装本。书稿内空白处补缀有父亲精心绘制的各种花鸟插图,具见其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艺术的雅好。书稿具一定的军事史料价值。惜经抗战以来的历次变动,这些家中存藏均已不知去向。仅从1934年修编的《黄棠姚氏宗谱》残卷中,尚可见到当时军政部长何应钦的《行军笔记题词》,军政部次长陈仪的《行军笔记序》,父亲的《行军笔记自序》及他在行军作战期间偷闲所作《扬州游记》散文一篇,诗十首。《游记》文虽不长,古朴典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观察细致;诗则显示军旅豪迈之气,却又透露出对和平的企求。(1)而《行军笔记》之主体部分,则已无从觅踪,至深扼腕。
父亲平素家居时,常谆谆教诲我们,琴棋书画是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应当传承与弘扬。在他的引导下,我们兄弟姐妹长期以来一直把诗、书、画、琴作为主要的业余爱好;继勋二哥更是一心一意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院),研习绘画、雕塑,兼及书法、篆刻、摄影、围棋、象棋以及舞台灯光、布景等相关艺术,成为雕塑大师刘开渠教授回国后最早的授业门生、助手,维系着毕生挚谊。
父亲生性谦和坦诚,豪迈爽朗,古道热肠,乐于助人。凡遇亲友有困难,社团有所需,他都会慷慨相助。如1934年起,向家乡毓文初级小学常年捐助银洋200元;1934年冬,邀请黄棠村鳏寡孤独等生活困难户主共餐,并当场赠送每户5至20银元,当时反响很大。同乡吕仁甫,在杭州经营“仁圃桃园”,生活较阔绰,却曾向父亲借贷不赀(此前父亲从未向我等谈及)。吕病故后,父亲于1948年春当着其子吕云生(杭州笕桥航空学校飞行教官,后起义)之面,烧毁借据,不使债务累及后人。父亲表兄弟徐文卿于1927年病故徐州军次,父亲将徐遗体专程运回家乡。文卿妻因悲恸过度,未几也逝。父亲遵从他姨母之托,将文卿年幼之子收为寄子,取名寿彭,多方给予照顾,其后又安排在父亲创建的姚山小学就读,使幼失怙恃的小寿彭感到了无比温暖。寿彭于1949年考入解放军军政大学,先后在军事及地方部门工作,曾趁出差杭州之时机,多次寻访父亲未果,直到他离休后,于1985年回永康探亲,才获知笔者下落,立即给我寄来长信,深情地追叙父亲对他的种种眷顾,及对父亲无限感激怀念之情,从此书信不断,直至他于上世纪90年代病故于内蒙古包头市。
父亲十分重视知识,热心扶掖后辈。侄辈姚华雄(宁海县中学校长,离休)、焕良(曾任荣军第二休养院司药)、徐寿彭(包头市糖业烟酒公司离休干部)以及吕春来(台湾基隆基地司令)、曹新民(杭州笕桥航空学校通讯教官)等,都曾在父亲的帮助教导下逐步成长。1948年,父亲担任国民党永康县长期间,还甘冒风险,释放了大学生申屠萌(浙江东阳人,解放后曾任永康县中学教师)等“共产党嫌疑分子”。(1)(16)
官高不忘乡情厚 业绩风范永长留
父亲一生戎马倥偬,长期浪迹他方,但他对生身的故乡始终怀着深挚的赤子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