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辛亥革命老人苏鹏(4)
辛亥革命网 2011-05-30 00:00 来源: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五辑 作者:苏仲湘 查看:
面对统治当局的高压,苏鹏护灵归到长沙后,与同盟会湖南领导成员禹之谟、谭心休、覃振、陈家鼎等商量对策,决定发动广大学界力量,打破当局的禁阻,将陈、姚葬在岳麓山,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们在天心阁召开学生大会,苏鹏也在大会上慷慨陈词。当日参加大会的罗植乾描述会上情况说:“陈烈士天华与君(指苏鹏)同邑,同学东瀛,愤时蹈海死。君护归谋葬岳麓山,大吏旧绅均尼之。君与禹之谟等开全省学生大会,谓不葬麓山不休,声泪俱下,声震屋瓦,卒得营葬。予之毅然革命自此始。自是君义侠之气,时萦于脑。
在同盟会的领导和组织下,湖南学界广大群众发动了起来,打破了湖南统治当局的禁阻,于一九○六年五月二十三日在长沙为陈、姚二烈士举行了盛大的公葬仪式,将烈士灵柩安葬在岳麓山云麓富之阳。群众送葬队伍手持白旗,高唱挽歌,学生身着白色制服,队伍绵亘十里以外,从长沙城中遥望岳麓山,宛如遍山缟素,军警呆立路旁,不敢干涉。这次行动成为湖南群众一次盛大的政治示威,粉碎了统治当局的禁令,打掉了他们的反动气焰。
反动当局遭受挫折以后,立即组织反扑,对革命运动实行血腥镇压。八月,禹之谟被捕,后被惨杀于靖州。陈、姚烈士墓被横蛮迁葬于山北坡荒草中。其时,苏鹏因护送周叔川灵柩回新化安葬,得免遭毒手,但被悬赏五百元通缉。游学预备科等学堂被封闭。他当时作《去湘吟(为葬陈天华、姚洪业两烈士,被缉走粤)》,以抒发当时心曲:
春风几度惜离别,杜宇声声啼热血。啼声唤彻剜天涯,血染千年帝子花。花开花落年年在,那忍桑田变沧海。海水横流无限波,恰是相思涕泪多。
一九○七年春,苏鹏出奔广西桂林避祸,时革命党人曾叔式在桂林任高等巡警学校监督,他应聘为该校理化教习。不久,由于广西当局内部意见龃龉,警校停办。苏在挂林时,与旧友蔡锷重逢,朝夕过从。蔡锷在桂林办广西陆军小学堂,兼办随营学堂。适广州黄埔陆军小学电请蔡锷代聘教员,蔡即函荐苏鹏往广州陆军小学,担任日文和理化教习。
苏鹏在广州任职两年,在这里继续联络革命同志,支持革命活动。那时,黄兴、谭人凤等先后发动镇南美、河日起义,他们往返过广州时,苏鹏都悉心接待供应,他这里隐然成为湖南革命党人在广州的联络站。
一九○八年冬,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亡后,全国群情浮动,局势动荡,清廷更加强对革命党人的镇压措施。广东当局也严缉革命党人。湘乡籍党人葛覃被杀,新化籍党人罗曙苍被捕,苏鹏也为当局所注目。其时,党人赵声任广州陆军小学监督,苏鹏同他肝胆相照,极为奠逆。韩国钧在广州任督练公所总办,陆小隶属他管辖。韩为人开明,知当局加害苏鹏,乃暗告赵声,要他令苏鹏请假离校。赵声乃立告苏即时请假,离开广东。
苏鹏离校前夕,陆小同仁为他治酒饯行,赵声酒酣,不禁失声痛哭道:“凤初,只有你了解我!”苏鹏晚年一言及赵百先的奇才壮志,及其友谊之诚笃,常唏嘘不能尽言。赵声有赠苏鹏《满江红》词一首,下半阙有云:
好男子,为人役;好身首,何须恤。看锋刃不伤,血花狼藉。对此聊堪图大嚼,伤心快意都无迹。独何来,触耳动离愁,吹箫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