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的方觉慧先生(2)

辛亥革命网 2011-05-24 00:00 来源:蕲春文化研究 作者:方定一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方觉慧号子樵,湖北省蕲春县人,毕业归国后,即秘密组织革命团体。辛亥起义后,任都督署参议兼《中华民国公报》编辑、《震旦报》经理兼

  一九○三年义茀先生去湖北省城进师范学堂,子樵就借用雪阶二伯家中藏书自行研习,见当时邻居的堂嫂虐待童养媳,心中感觉难受,又不便劝告,就决定教本村十二岁以上、四十岁以下不识字的人,读书认字。于是雇了工人把祖山的大树砍了,搬到祠堂中,谁知这是违犯祠堂祖律,有些族人就要提出惩罚,其中有些读书的长辈们,以为子樵先生人品端正又很用心读书,乃决定暂不喊闹,待看他作什么用途后再作定论。他自费请木匠做了可容八十人的桌椅,把剩料藏于祠堂公库,通告族中长者要其家中青年人工余来读书认字,又讲述家庭人伦之道,处世和睦之理,认字记帐的本领,如此一来每天祠堂中都挤满了人来学习,这样族长不但未罚他,且大为称赞,慢慢的,隔壁大嫂也不虐待童养媳了。

  入同盟会献身革命

  一九○○年子樵先生十四岁,义茀先生的朋友自北京逃回蕲春,来到学校谈起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他逃回家乡途中所观察到民间疾苦,怨声载道,这对子樵先生有很深的影响。他以为根据春秋大义,这是满人压迫汉人逼出的拳匪所造成的后果,接着而来的日俄战争借中国土地争夺列强本身的利益,更激励了他的民族思想。在那时候田又新老先生的儿子田桐(号梓琴),在日本是孙中山先生的助手,同盟会创始人之一,因为受他的引导,子樵先生十九岁就秘密地参加了同盟会,入盟以后立即积极参与并展开革命团体的各项活动。

  一九○六年,在武汉与当时革命青年相互组织革命团体,集一时俊彦如季雨霖、张难先、熊十力、熊秉坤、蔡济民、曹亚伯、蓝天尉、梁耀汉等相互往来商谈革命(2)。次年宛思演约集子樵先生、詹大悲、李翊东、何亚新等设立明德学会,每于星期假日在洪山宝塔,开会计划革命策略(3)。一九○七年与詹大悲、宛思演、何亚新等考入黄州文普通学堂,与武昌新兵营的熊十力,黄冈绿营的梅宝玑等组织证人学会,征求会员发展革命。当时该校有位王教授口齿不清,讲义常有错误,因而发起罢课鼓动学潮。以使政府失去威信。罢课数月吴监督自武昌来校镇压,查明闹事学生詹大悲、方士楷、何亚新三人决定挂牌开除,公布时只詹何二人,而先生却予以留校查看的处分。当时不知何故,事后吴监督召见告以原因,在年前春间某日正上课中,狂风忽起,屋瓦飞塌,师生大乱逃跑,跌倒及被瓦片击中而受伤的人很多。风停之后,监学毕惠康老师(4)受伤返回教室,见先生一人独坐书桌前并完成了作业,大为惊奇的问道“人人逃命,你怎么稳坐不动”,子樵先生回答说:“我靠大柱之旁,房屋倒塌,或可藉此保全性命,如要外跑,不到操场不能脱险。相较之下,此处更为安全故以未跑。”毕监学深为惊奇的说:“如此镇定,临危不乱,我当拜你为师才对!”这次学潮特将此事呈报吴监督,建议不要开除方的学籍,于是吴监督一再训勉用心读书并将方士楷改成方学惠,至民国元年再改学惠为觉慧。

  一九○九年詹大悲与何亚新离开黄州文普通学堂后即赴武汉参加革命活动,宛思演与先生仍留校发展学生组织,因而更进一步与武汉革命团体合作,在汉口经宛思演介绍其黄梅同乡胡雨村出资两千元,将何海鸣所办之《大江白话报》改名《大江报》(5),胡雨村为总经理,詹大悲、何海鸣为正副总编辑,鼓吹革命,并将新军中克扣粮饷,社会不平及洋人枪杀华人车夫事件等大量刊登,因而声誉日增,深犯当局忌讳。

  辛亥首义时期

  当时振武学社会员多为士兵过份招摇,为慎重起见将学界青年合并组织革命团体,大家推选黄侃(字季刚)(6)审定草章,改为文学社。于辛亥正月初一(一九一一年一月卅日)成立,除先生与黄、詹、宛均参加外,社长为蒋翊武,首义前一日遇害的三烈士刘尧澄、杨洪胜、彭楚藩及后来中共元老董必武也都是会员。同年七月间黄季刚自北京来汉,正值黄花岗起义失败,在《大江报》写一篇社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7)翌日刊出,满清当局认为大逆不道,将詹、何逮捕而封闭《大江报》。辛亥首义后十月十一日汉口光复,詹、何方得出狱,于是组织汉口军政府,詹大悲担任都督,何海鸣为参谋长,吴昆与温楚珩为秘书,子樵先生与宛思演为顾问。十一月二日汉口失陷,詹大悲由李文辅救出,登外轮赴九江,子樵先生渡江武昌,任湖北公报编辑,是时蒋翊武、张廷辅筹款办民心报,以高海澜为社长,子樵先生担任总编辑,可惜因不同意黎元洪的很多措施,不久即被迫停刊。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