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舅父卢师谛
辛亥革命网 2011-05-19 00:00 来源:《红岩春秋》2006年第1期 作者:张宣 张本昉 查看:
我们兄弟俩的舅父卢师谛,是追随孙中山先生的老同盟会员,参加辛亥革命的英勇战士,为推翻满清、建立共和,在他短短的44年生命中,度过了无私无畏、英勇机智的对敌血战和对革命内部腐恶势力进行艰难斗争的20多年。他的业绩和性行一向受到所有同袍和知交的推崇与怀念。可惜我们兄弟在幼年时极少见到这位舅父。我们只能从父母姨妈们口中略知他老人家的一些嘉言懿行。为了使他的战斗业绩和光辉遗范不致在历史尘埃中被遗忘,特根据查到的一些资料和我们小时候知道的点滴情况,整理撰写此文,作为对舅父的深切怀念。
辛亥革命的勇猛战士
舅父卢师谛,字锡卿,原籍江西南康县,1886年12月28日生于四川成都。我们的外祖父为前清拔贡,到四川任垫江、汶川、成都等县知县,遂落籍四川,定居成都。他的发妻死于原籍,后在成都续弦,生有二子三女,卢师谛就是这位续弦夫人(我们外婆)的长子,他前面有异母兄五人,所以我们把他叫六舅,我们的母亲就是他的小妹。听母亲讲,六舅从小就聪明有大志,立志做一番大事业,整日率领年幼的一弟一妹(即我们的母亲和七舅)练习武艺,准备日后杀敌立功。他带着弟妹练功打拳,挥刀弄棒,还用铁瓦绑在脚上行走跳跃,借以锻炼轻身功夫。虽然这种自发的练武没有取得多大成效,但却为六舅以后学习军事,研究战阵之事打下了思想基础。及长,他对清廷的腐败统治极为不满,树立了革命反清的志向。
1905年,六舅19岁时考入成都四川高等学堂(四川大学前身),和同龄的我们父亲张夷白同学。当时正值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成都发展组织,六舅和我们的父亲及刘公潜、李培甫等同学都参加了同盟会。同时参加的还有通省师范的徐堪、刘季徽等以及陆军小学的张为炯、易复初等人。他们在北门东珠市巷4号成立第二小学堂,作为同盟会会员联络会聚的中心。每逢星期日,一群热血青年相聚同游,畅谈天下大事,讨论反清革命方略。其中六舅见识尤高,他慷慨陈辞,议论风发,为同志们所重。其时,清廷诡言变法,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等5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在北京正阳门火车站出发时,被革命党人吴樾炸伤载泽、绍英二人,而吴樾也不幸牺牲。消息传宋,六舅既感叹吴樾牺牲之壮烈,复又指出暗杀手段之不足恃。他说:“狙击既无功,且歼敌有限,大丈夫当提兵为犁庭扫穴计耳!”
先是,四川各界人民集资,欲修建川汉(从成都到武汉)铁路,而清廷却要将筑路的权益让与列强,借机向外国贷巨款以救自己摇摇欲坠的腐朽统治。四川人民闻之大哗,群起抗议。同盟会遂组织领导了人民群众声势浩大的“保路”起义运动。1911年,湖北省的同盟会利用清末的新军发动武昌起义成功,六舅受四川同盟会委托出川进行扩大革命的活动,在宜昌募兵数千人,声援武昌起义,从此开始了他的长期戎马生涯。接着,他领兵西上,推动下川东的革命斗争,在成都、重庆宣布独立之前,发动了奉节、云阳、万县同日起义,他被推为云阳军政府参谋长。蓉渝两地宣布独立之后,两个军政府未能协调,六舅和谢持、杨庶堪、朱叔痴、曹叔实等人尽力斡旋,终于使两府合并为一,实现了四川政权的统一。1911年12月,熊克武在上海组织蜀军,任总司令,率部回川后,隶属重庆蜀军政府,六舅率部归熊指挥。成渝两府合并,熊任蜀军改编的川军第五师师长,六舅任该师第九旅的团长。这个师是四川惟一由同盟会员、也就是由革命的国民党控制的军队,它与由清朝新军和巡防军改编而成的旧川军有本质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