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舅父卢师谛(2)
辛亥革命网 2011-05-19 00:00 来源:《红岩春秋》2006年第1期 作者:张宣 张本昉 查看:
讨袁和护法斗争中的年轻将领
1913年在孙中山领导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第一次讨袁)中,熊克武与杨庶堪(字沧白。今重庆的沧白路即以他的名冠路来纪念这位革命先辈)在重庆举兵讨袁失败,六舅驻军万县,与吕超等再次举兵,与袁军激战又失败于是只好亡命日本。
当时,孙中山先生也已东渡日本,继续组织革命力量,与袁世凯进行斗争。六舅到东京后,通过正在东京警官学校读书的弟弟——我们的七舅父卢师撰(字燮卿)引见,晋谒了孙中山,面陈川中革命形势及今后规划,深得孙中山嘉许。孙中山新组的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成立,六舅、七舅率先加入。接着,他们受孙中山委托,潜返京津一带进行秘密反袁活动。从此,六舅就一直追随和襄助孙中山,从无间隙。
1915年,袁世凯加紧帝制活动,六舅南下上海,与陈其美等密谋讨伐。孙中山特召他再赴东京,授以川军总司令名义,令他绕道云南入四川,纠合武装力量讨袁,并嘱咐他和吕超共同主持四川军事。是年12月,六舅抵昆明,参与唐继尧、蔡锷领导的云南起义,随蔡锷率领的护国讨袁部队入川,沿途招募四川义士,成立招讨军司令部,不久即达万人,到叙府(宜宾)后与已起义的吕超部合兵北进,协同蔡锷率领的护国滇军与在川的袁军作战。六舅为了顾全讨袁大局,未以川军总司令自居,却推熊克武统率由他和吕超等组建的这支部队,自己只任熊的参谋长。不久,六舅只身赴成都,在成都附近各县与王靖澄等同盟会员组织讨袁部队,并劝说川督陈宦认清形势,倒袁独立。陈被迫独立后委六舅为川军第四师师长。1916年6月,袁世凯众叛亲离,下台不久即病死,护国讨袁胜利结束,蔡锷被任命为四川督军兼省长,率滇黔军进驻成都,任命熊克武为重庆镇守使兼川军第五师师长,六舅仍任第四师师长。蔡锷到任不久,即因喉疾加重赴日本治疗,罗佩金、戴戡分任四川督军和省长。罗佩金排挤川军,尤嫉妒六舅的才能,乃解除六舅第四师师长职务,以其参谋长陈泽霈继任,降六舅为该师第七旅旅长,继又诡称欲恢复六舅的师长原职,令全师集中皇城行布达式,用重兵包围,解除了第四师的全部武装。六舅被迫离开成都,到川东再次召募义士,重组部队,图谋再举。
1917年7月,安徽督军张勋率军入北京,赶走总统黎元洪,拥护废帝溥仪复辟,旋段祺瑞挥师入京,取消复辟,拥冯国璋继任总统,宣布废除《临时约法》,解散国会。孙中山即以维护《临时约法》为号召,率国会议员南下,于8月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成立护法军政府,孙中山被选为大元帅,通电全国,声讨北京政府破坏约法的罪行。六舅当即与石青阳、黄复生、吕超、颜德基等联络滇黔诸军,响应护法,驱逐驻渝北军吴光新部,拥熊克武为川军总司令。继复驱走北洋政府委任的四川督军刘存厚,由熊继任川督。孙中山鉴于武汉居全国交通中心,又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主张在武汉建立革命中枢。他要求南方各省参加护法之师会于武汉,先后任命六舅为四川靖国联军副总司令、援鄂靖国军第二路总司令和川滇黔联军援鄂第一路副总司令等职,驻节万县,进军夔门,以待各军开进。
到1920年,孙中山复以南方各省障碍太多,难图大举,而四川地险物丰,攻守皆宜,且有卢师谛等川中同志足可倚重,于是改变计划,决定迁国会入川,迁军政府于重庆,以为根基,徐图中原。六舅按照孙中山这个意图,联合川中将领,会师川北,准备先靖全川,再恭迎孙中山莅临。这时熊克武独揽四川军政大权,他与岑春煊,陆荣廷等接近,对孙中山意图持异义,不赞成军政府迁到重庆。六舅与吕超、石青阳、颜德基、黄复生等遵奉孙中山电令,在省长杨庶堪的支持下,联合当时在川的滇黔客军宣布讨熊。讨熊军初胜后败,杨庶堪引去,六舅亦离川赴上海。孙中山打算在四川建立基地的愿望遂成泡影。六舅从此以后就再未返川任职,而是奉孙中山之命,不断奔走于沪粤之间策划军事。
襄助孙中山,功勋卓著
1922年,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炮轰广州总统府,窃据广州。六舅当时在粤,与杨庶堪召集驻粤滇军杨希闵、驻粤桂军刘震寰等部戡乱,三战皆捷,规复广州。这时桂军头目岑春煊妄图借机复起,与孙中山分庭抗礼。六舅在当时召集的江防会议上极力辨明是非,主张欢迎孙中山复职,会下又多方进行斡旋。1923年初,孙中山得以胜利返回广州总统府。孙中山以六舅在这次事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功勋卓著,任命他为中央直辖第三军军长,旋又升任为建国北伐军右翼总指挥,仍兼第三军军长。1924年,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改组国民党。不久,为筹商国是,促进“国民会议”的召开,孙中山接受了北方政权领导人段祺瑞的邀请,带病赴北京商议,命六舅随行,以便与北方有进步意向的军人联络,策划军事,为以后继续北伐作准备。1925年3月,孙中山胃疾转重,病逝北京,六舅参与治丧,备极悲痛。此时,广州政府的权力落入蒋介石之手,蒋派人到第三军赶走了六舅委托的代军长卢师撰(六舅唯一弟弟,我们的七舅),纂夺了第三军领导权。六舅自北京南归后,就只得闲居上海。忧愤成疾,渐至羸顿。
蒋介石于1927年在南京建立了新的国民政府,当上了国民党中常委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项要职后,想利用六舅在四川的威望和人缘,授予他国民党四川省党务特派员之职,派他返川联络川军将领杨森、刘湘、邓锡侯等人为其效命;另一面却暗派特务情报人员赴渝,勾结刘湘、王陵基等人,在重庆制造了反共反人民的“三三一”大屠杀。当时,六舅正在重庆国民党左派(共产党员杨阁公、吴玉章、李筱亭等)和右派(朱叔痴、石青阳、谢持等)之间调停斡旋,忽闻惨案发生,极感意外,深为痛心,即辞去党务特派员之职,返回上海,不再参与国民党的一切活动。此后,国民党政府虽先后任命他为军事参议院参议、四川省政府委员、四川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但他均未到职,只是闲居上海养病。
六舅久在戎行,公而忘私,未暇成家,直至1916年30岁时,才在成都与六舅母彭瑞仙(字苹卿)结婚,婚后感情甚笃。可憾之至的是,1918年我们这位舅母因难产,母子均亡。从此以后,六舅不再娶妻,并以弟师撰之独子卢咸绍为养子,兼祧两房。因此他晚年寄居上海时十分寂寞,加之长期忧心国事而自己无能为力,只能坐冷板凳,心情郁郁寡欢,以致病势日重,而医药费亦常常不济,迁延至1930年12月,遂病逝于上海寓所,享年仅44岁。
六舅逝世之后,国民党政府以命令形式高度评价他的功绩,令曰:“军事参议院参议、四川省政府委员、前中央直辖第三军军长卢师谛,性行忠贞,器识宏远。满清之季,献身革命,追随总理(按:指孙中山),十有余年,国事驰驱,备尝艰险。陈逆炯明之变,纠合劲旅,规复广州,厥功尤伟。综其平生志事,洵属尽忠主义,终始不渝;乃以积劳,致成痼疾,遽焉溘逝,痛悼殊深。卢师谛着追赠陆军上将……”这在蒋介石之流虽属做样子给人看,但尚无溢美之辞,六舅是当之无愧的。六舅遗体经公葬于南京中山陵附近,这个“国民政府令”由六舅生前友好、国民政府监察院长、大书法家于右任书丹刻石立碑,至今七十余年立于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