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先贤蓝天蔚兄弟和朱祖圻父子(4)
辛亥革命网 2014-01-1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卢俊 查看:
武昌下游的安徽,省会设在地势险要、所谓“金陵咽喉、江介扼要”的安庆,是镇压太平天国时的军事战略要地。然而经济中心却在长江南岸的重镇芜湖,芜湖历史上被称为皖南首县,地处长江之冲,腹地辽阔,城内商贾四集,鸦片战争前即为安徽最重要商业货物集散中心,上接九江、汉口、下连南京、上海。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扩大长江流域的开放,芜湖成为通商口岸和中心市场,对国内外的贸易猛增,外国商品通过芜湖倾销安徽各地,而安徽内地的农产品也通过芜湖向外出口。开放使芜湖得以快速发展,海关、租界、教会、领事馆、新学堂纷纷建立,以西方国家为参照的教育、司法、警察制度开始创立,一跃而为长江巨埠。芜湖名义上为一县制,其地位重要性实则超过一般的府制(现今的芜湖已是城区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朱祖圻以道台衔任职芜湖父母官,廉政爱民,在当地百姓和士绅中有很高威信。他写过《劝为官》诗以自勉:
为官须要爱民深,是事常怀恻隐心;
莫谓手持三尺法,福威手段任搜寻。
欲怜万姓同胞苦,须学当年汉吏循;
若是为官清正直,群黎欢颂太和春。
谚云积德在公门,利弊兴除心实存;
虽属小民能易虐,回头再看示儿孙。
作为地方长官,他管理和推动着各方面的变革和城市近代化转型。民族危机意识的刺激以及革新意识的激进催化,使得革命排满的政治浪潮不断扩大。自1905年安徽公学迁至芜湖后,任教的有陈独秀、柏文蔚、陶成章、苏曼殊等,并成立了结合反清的思想动员和武装动员二者的“岳王会”组织。由于清廷推动的宪政和地方自治的政治近代化变革姗姗来迟,且不过扬汤止沸尽做表面文章,得不到政治参与机会的革命党人和生活在底层的群众人心汹涌。
武昌起义的来临立即引发安徽的革命风暴。1911年11月5日安徽寿县革命军起义,占领寿州,连克颍上、亳县等地;安徽巡抚朱家宝见清廷大势渐去于11月8日宣布独立,安庆宣告光复。在芜湖的朱祖圻与当地同盟会员吴振黄、刘祺等人商讨,大义凛然策动驻防芜湖的三个巡防营反正,并首先在芜湖县衙和警署树起标志起义的白旗(自浙江杭州、宁波义军系白带、树白旗以方便辨识后,各地义军相习成风,此与国际上的白旗含义不同)。由于当时在芜湖的革命力量流散薄弱,又没有湖北新军那样有组织的革命武装,芜湖辛亥革命主要是依靠上层反正。那个时代在上层能起到作用,说得进话并为人所信,一般身份的人是做不到的,朱祖圻以其上层官员的身份、地位及见识,深得民心,他的政治态度和老同盟会员的革命倾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1911年11月9日,芜湖宣布光复,成立皖南军政分府,府址在市大花园烟雨墩,朱祖圻当选军政分府行政厅长继而在民国元年取消军政分府后,于1912年2月、6月分别为孙毓筠、柏文蔚正式任命为民国首任芜湖县知事,继续主政芜湖。我母亲是朱祖圻的长孙女,农历壬子年腊月初六(1913年元旦)出生于芜湖县衙(后搬迁市内河南和索面巷)乳名“荣官”就是为了纪念祖父光荣担任民国首任芜湖县长。而吴振黄任军政分府司令,与原芜湖关监督李葆林共掌兵权。
然而新秩序的建立并不容易,李葆林不满被削兵权,加上安庆政局反复动荡,李态度出现摇摆不定并鼓动巡访营闹事。“祸生肘腋刚新岁,变起萧墙难料兵”,新政权的稳定性和权威性遇到挑战。芜湖同盟会立即电邀孙中山派驻安徽主盟的吴春阳(字暘谷)偕同学生军数十人从安庆到芜湖。朱祖圻与吴春阳合作,他富有政治经验和豁达气度,终于力挽狂澜,使一场争权夺利的内斗和平落幕、消弭于无形。避免了类似于安庆等地因权利斗争导致的兵祸浩劫,“我劝军人速罢兵,各方谅解共和平”。
朱祖圻为政有魄力和谋略,军政分府一成立就立即采取一系列安民保境措施,如:改悬清政府的黄龙旗为革命军五色旗;对外照会驻芜的外国领事馆,通告独立并承担保护之责;对内宣布,各官府衙门照常办公,不准假名光复紊乱秩序;从速调查财政,免该年一半租税;三个巡防营军人即日发饷并加一个月的犒饷银;男子一律剪除发辫。朱祖圻亲自骑白马绕城号召百姓剪去辫子,从此结束了清王朝在芜湖长达268年的统治。
图片二:1937年,朱世濂携长女卢冰、长子卢侃看望祖父朱祖圻。朱祖圻善良正直,为官清廉,在地方做过不少好事,民间曾有“为了芜湖好,还是朱绣老”之蜚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