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君素:拥抱我的强国梦

辛亥革命网 2010-06-30 00:00 来源:搜狐网 作者:雷小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吴君素1955年生于香港,在四个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二,是家里惟一的女孩。吴家祖辈家产富庶、豪侠正义,祖父吴星房曾拿出雄厚家资支持孙中山

  辛亥革命”后裔的强国梦

  吴君素1955年生于香港,在四个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二,是家里惟一的女孩。吴家祖辈家产富庶、豪侠正义,祖父吴星房曾拿出雄厚家资支持孙中山先生的救国大业。先外祖父为医术高超的一代中医,一生亦以家资及医术惠济苍生,深得当地乡民爱戴。先祖母平生乐善好施,每遇灾荒之年,便为贫穷乡亲赠衣施饭,且修桥筑路,济穷办学,造福乡间。吴君素的父亲吴子淑从上海复旦大学金融银行系毕业后,积极投身抗日战争,后来移民香港创办教育机构。

  家庭环境的熏陶让吴君素对孙中山和中国历史保持了浓厚的兴趣。小学时她读过《国父孙中山》一文,至今记忆犹新。“孙先生是我一生最佩服的人士,他幼年冲上庙宇神台,毅然打断神像一臂,以警醒村民迷信的壮举,长大后立下了提倡‘救身不如救心’的宏愿,让我深深震撼。”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经济衰落,平民生活苦不堪言,教师收入仅能糊口。在吴君素的记忆中,“在英式管治下,蔑视公民免费义务教育之仁政,致使失学儿童数字与日俱增”,“我父母在自己创立的民办小学里,对家境清寒的学子,不仅免收学费,甚至供他们吃饭,并提供临时栖身之所。”

  1985年,吴君素与英国工程师柏戴力走进了婚姻殿堂。婚后,他们去过30多个国家,目睹了许多贫困地区的生活。2000年7月26日,吴君素夫妇在香港注册成立了“吴目耕堂助学金有限公司”。“吴目耕堂”的名字起源于吴君素祖父吴星房早年在广东东莞县祖居读书的学堂名,目的是继承和实践先辈“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的遗愿。2001年4月,他们在贵州省榕江县成立“吴目耕堂驻榕江办事处”,在贵州省榕江、从江两县开展活动。

  吴目耕堂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助教工程,包括修建学校,帮助各乡镇学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置电脑、建立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购买图书和添置棉被、床架等学生生活用品;也设立助学金、奖学金等奖励榕江、从江两县各个阶段的学生,有时也出钱为学校聘请代课教师。

  二是扶助个人。一方面是吴君素个人长年供养多名特困孤儿,还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辅导孩子们的学习,培养他们健全人格的成长;另一方面是助养计划。自2005年开始,吴目耕堂与深圳中英公学、深圳LP129、香港无界义工、香港基督教协进会等海内外众多团体和个人合作,开展了一项覆盖榕江和从江两个县贫困村寨的庞大工程,主要援助对象为特困的孤儿、弃儿及单亲小孩、少量孤独无援的寡妇、鳏夫及老人,为其解决温饱问题。

  三是社区发展、灾害救助。活动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给有关乡镇医疗卫生单位购买设备、器械,修建乡村公路、便民桥、建自来水设施等,并与香港元意慈善基金在古州卫生院设立“救死扶伤基金”;二是对受天然或人为的灾户进行全方位扶贫,主要内容为购置农具、化肥,赠衣物、文具、粮食及临时房屋材料等;三是在从江县停洞镇建设中的“爱心农场”,目标是构建慈善的大同世界。

  吴君素说:“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我最终的奋斗目标是尽量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每一个孩子都生活得快乐。”

  丈夫走了,她要留下来

  2002年3月10日,吴君素的丈夫柏戴力不幸因肺癌在香港浸信会医院逝世。吴君素失去了最有力的后盾,但是她没有倒下。将柏戴力的骨灰安葬在英国的家乡后,吴君素又回到了榕江。她说:“我对不起柏戴力,我无法偿还对一个死者的恩情,但我可以为更多活着的人做一些事情,我告诉自己,要在这里扎根,多救些孩子。既然老天让我走这一条路,我一定好好地走下去。”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吴君素把助学扶助事业,延伸到与榕江县毗邻的从江县。从江县国土面积、人口数量、民族结构等条件与榕江县大致相同,亦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但整体经济发展比榕江更为落后。2007年,吴君素又把视角投到了和榕江、从江交界的、曾经扭转了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历史命运的黎平,开始利用社会的捐款,资助这里的乡村学校,改变这里的鳏寡孤独者的命运。

  吴君素认为,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振兴中华民族的先决条件。而吴目耕堂的事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整体的人生理念,一种修养,就像不随地吐痰、不准乱倒垃圾一样,首先个人立好榜样,再去影响其他人,进而改变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新的环保理念,这可说是一个长期奋斗的目标哦!

  “孩子们在成长,我这个阿姨右手是爸左手又是妈。”吴君素说,“吴目耕堂不是大家想的那么简单,金钱非万能,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扶贫。这就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样,两手抓,两手还要硬。教育小孩最好的办法就是大人先做出榜样,潜移默化。”

  仁者、智者、勇者

  “越深涧,攀悬崖,钻密林,登险峰”是榕江本地人对吴君素夫妇的描述。创办吴目耕堂以后,吴君素夫妇一到榕江,便深入到月亮山深处的水尾水族乡,访问那里的学校和困难家庭。

  原任吴目耕堂榕江办事处总干事的杨文鸿回忆:“2000年吴君素首次进入榕江考察情况,我猜她和一些来月亮山旅游的外国人没有什么区别,不久,吴君素又来了,带着资金。我当时觉得她大老远来这里,还能待住,要么是疯了,要么是钱多得没处花。”

  后来杨文鸿到了吴目耕堂工作,一干就是4年。他说,深入调查是吴君素的一贯作风,“每逢各乡镇上报的扶贫项目,她总是及时地安排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深入村寨,一家一户调查落实,有时她本人直接调查。几年来,我们的足迹遍及从江、榕江两县所有的乡镇和大部分村寨。”

  杨昌云原来是一所小学的老师,他听校长说一位从香港来的大姐要给学校建教学楼和水泥便民桥,认为是校长在胡说八道,直到他见到吴君素,才相信校长并非虚言。他回忆当时见到吴君素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能不能也帮帮我们那里的学校?”吴君素回答:“可以么,哪里有困难,就去哪里……”

  杨昌云还是以为吴君素只是随便说说,但他没有放弃机会。他告诉吴君素:“我们那里是‘和尚学校’,只有90个男学生,学生家里都没钱,所以女孩子根本读不了书。”吴君素说:“你回去立刻动员所有的女孩来读书。你告诉他们是免费读书,女孩来读书的每人发50元,男孩来读书的每人发10元。你把人数统计好了就告诉我。”

  吴君素没有食言。杨昌云后来到了吴目耕堂任教4年,最近才回到原校。

  受吴君素资助读完大学的吴永云现在是吴目耕堂的工作人员,她说:“阿姨对档案管理非常严格,我刚来不久,现在还要好好学习,翻山越岭了解贫困学校、贫困生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但看着那些人脸上的笑容,我也是高兴的。”

  香港朋友梁泰康评价吴君素说,他看遍天下的书,觉得这个世界上仁者、智者很多,可是勇者却越来越少了。吴大姐,是他见过的或者从书本上看到的能符合三者的少数人之一,他甘愿写一个“服”字!

  香港工程师何先生(John Ho)说,香港有钱的人多的是,投资慈善的人也相对地多,投入的资金也比吴君素多的是,但像她这样蹲点扶贫做慈善的却再没有一个,所以他说她疯了,疯了才能一直这样待下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