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1911年——喻育之(2)

辛亥革命网 2021-04-06 15:38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喻一安 林林 查看:

喻育之1889年12月31日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东乡喻家官塘。1993年4月13日,喻育之以104岁高龄离世。新华社在报道这一消息时称他是“最后一位辛亥革命老人。”

  从1907年开始,武汉地区各种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但这些小团体也带来门户之见和宗派习气,经过分化、组合,最后演变成武汉地区两大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

  共进会发端于日本东京,成立后拥戴孙中山为领袖。自称为同盟会支派。共进会在辛亥革命前就曾秘密联络在鄂的会党,多次举事未成,便把工作的重心转向湖北新军和军事学堂。共进会在陆军测绘学堂发展很快,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接受了共进会的革命宣传,偷阅《扬州十日》、《嘉定屠城记》、《湖北学生界》等书刊,互相交换孙中山先生的讲稿、文章,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

  共进会在测绘学堂的代表是方兴、朱次璋、甘缉熙等。

  喻育之是在1911年春末夏初的一个晚上,由同学王寿介绍加入共进会的。加入共进会没有经过写申请、填表、宣誓等手续。学生在寝室内加入共进会,在那时已是公开的秘密,入会人和介绍人眼光对视,紧握拳头,就心照不宣成为同志了。

  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辛亥起义前夕,喻育之等学员在测绘学堂发动了一次剪辫子运动。男人蓄辫子是满清统治者强加给汉人的一种风俗,是满清王朝封建势力对汉族人民的束缚,剪辫子就意味着背叛,有杀头的危险。

  改变服装发式,实际上共进会的会员们对满清王朝腐朽统治愤懑情绪的外化。

  剪辫子之前,喻育之就在同学中做了一些铺垫,借洋人之口,数落中国有多“怪”,“我看中国男人后脑勺上拖个‘猪尾巴’的确是一怪!”博得了同学们的同感。

  一天晚上,喻育之到处对同学说,他所在的寝室“玄字斋”“今晚有戏!”制造悬念,引得大家都往“玄字斋”看热闹。下了晚自习后,喻育之准备了几把剪刀(其中最大的一把是喻育之找学堂门口一家裁缝铺借的裁衣服的剪刀),开玩笑地说:“我查了《黄历》今日宜剃头,沐浴,我给大家剪辫子,分文不取!”喻育之环视了一下尚未反应过来的同学,“哪个先来?”同学们先是面面相觑,接着又互相推让。喻育之见状,说:“我来想个办法,说着铺开一张事先准备好的六尺宽的毛边纸,将一个脸盆扣在纸上,沿盆沿画了一个圆圈,让大家围着圆圈签上自己的名字。喻育之首先让戴维夏“喀嚓”一下剪掉自己蓄了22年的“累赘”,接着又帮戴维夏、李翊东剪掉了辫子。然后喻育之、戴维夏、李翊东三管齐下……学员中,有的慷概就“剪”,积极配合,有的略有迟疑,但不抗拒;有的故意抱着脑袋,大呼小叫;也有的人,提了一些不愿剪辫子的“理由”:“我还没有娶媳妇呀!剪了辫子恐怕找不到媳妇了!”还有的人央求:“我的父母还未同意呀!能不能以后再说!”还有的人讨价还价,要求少剪一点,不要剪得像秃尾巴鹌鹑,还有一个人溜号,躲到厕所去“政治避难”,但绝大多数人决心是大的,不到半小时已剪了一百多人的辫子。辫子虽然只有几两重,但一剪掉,全身上下都感到无比的轻松。

  第二天,出早操时,班长就“天、地、玄、黄……”逐个“斋”(宿舍)通知,今天不出操了,在操场上召开全校师生员工紧急大会,任何人,包括病号都不得缺席。从不起早床的督办刘邦骥一反常态,早早地就满脸铁青地站在讲台上,大声呵斥:“听说,昨天晚上,你们中有些人,干了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什么事情呢?我就不说了,你们清楚,我也清楚!你们吃大清国的饭,读大清国的书,竟敢这样胡闹!这事是谁挑的头?是谁鼓动的?”刘邦骥睡眼惺忪地朝台下一望,台下鸦雀无声,“你以为我颟顸糊涂?你们的签名单我都捞到了!”喻育之对左边一直忍不住要笑的李西屏说:“我们本来就没打算瞒他,剪辫子又不是换内衣,戴着帽子也看得出!”这时监督占贵珊和刘邦骥的胞弟、挂着教师的牌子吃“俸禄”却从未上过讲台的刘邦绶抖开了签名单,上面密密麻麻地一百多个签名根本看不清,用脸盆沿“圈”起的一块空园却一目了然。“我就不信我看不出第一个签名的是谁?”这时刘邦绶对刘邦骥耳语了几句,大概是叫他不要钻牛角尖。刘邦骥干咳了几声,把话锋一转,“你们真是大胆已极,姑且每人记大过二次,以观后效!”喻育之对李西屏说:“别说即大过二次,记二百次也白搭!后效,他们还有明天吗?他们还有‘以后’吗?”李西屏说:“他们只有末日,没有‘以后’!”刘邦骥督办宣布了“集体惩罚”的决定后,连连打了几个大呵欠之后,就匆匆离开会场,大概是回宿舍补瞌睡去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陆军测绘学堂的剪辫子风潮,迅速波及其他学堂和新军兵营,连围着大圆圈签字,避免“出头鸟”被抓的方法也被别的学堂和新军兵营仿效,成为革命党人破釜沉舟与满清王朝公开宣战的轶闻趣事。正如孙中山先生宣告的:“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民族运动的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这时,起义条件成熟,大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