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1911年——喻育之

辛亥革命网 2021-04-06 15:38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喻一安 林林 查看:

喻育之1889年12月31日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东乡喻家官塘。1993年4月13日,喻育之以104岁高龄离世。新华社在报道这一消息时称他是“最后一位辛亥革命老人。”

青年时期的喻育之先生

  喻育之1889年12月31日(农历乙丑年腊月初九)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现武汉市黄陂区)东乡喻家官塘。

  1993年4月13日,喻育之以104岁高龄离世。新华社在报道这一消息时称他是“最后一位辛亥革命老人。”

  17岁那年,喻育之先生就走出地少人多的贫瘠故土——黄陂,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江汉中学。江汉中学的校长水祖培,翰林出身,教员多为博学有识之士。他们痛恨满清政府对外丧权辱国,对内欺压百姓。公开介绍西方的民主、自由,推荐西方书刊,讲述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爱国志士的英雄事迹,以及康有为《公车上书》,力图振兴中华的“百日维新。”在江汉中学,喻育之不仅学到过去在私塾里学不到的近代科学知识,还开拓了眼界和胸怀,萌发了救国救民、革旧图新的思想。

  因为是“不服周”的楚人,喻育之也像战国的屈原一样“上下求索”寻觅漫漫的救国之路。1910年,20岁的喻育之作出了一个人生重要的选择——投笔从戎,考入湖北陆军测绘学堂。

  清朝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锐意维新,在湖北兴办了湖北枪炮厂,汉阳钢铁厂,布纱丝麻四局以及许多民用工业,在教育方面,张之洞曾先后选派了一批青年到日本留学。其中大多数是进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但因选派留学人员开销大,人数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建立新式军队所需用的大批军事人才,因而决定仿照日本军事学校体制,自己创办军事学堂。担任教官的一部分是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海归”,一部分是“外聘”的日本和德国籍的军事专家。湖北陆军小学堂就是按这个模式建立起来的。地址在武昌左旗(现中南财经大学东面。)

  陆军小学堂原定设仁、信、智、勇、严五斋。每斋招收600人,计划训练3000人。三年毕业以后,以初级军官任用。课程设军制、军械、战术、筑城、野外勤务、地形等科。此外还有文学、外文、数学、体操等学科。另附设测绘、海军、陆军、军医、经理五个班,每个班50至60人。张之洞调离湖北后,中央军咨议府(陆军部)认为陆军小学堂的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年龄又多在20岁以上,不合陆军小学规定,所以在陆军小学堂前加上“特别”二字,更名为特别陆军小学堂。后来只办了“仁”、“信”两个斋就停办了,在原址上分别建立了陆军测绘学堂和陆军讲武堂。

  陆军测绘学堂是在1907年陆军小学堂停办,或者说是调整后在原附设的测绘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原陆军小学有53人转入这个学堂,另招新生100名。原规定招生仅限于湖北籍学生,后来也招进外省学生10多名。还有满人二名(果仁、崇俊)。

  学堂督办(相当于校长)叫刘邦骥,湖北汉川人,举人出身,曾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刘邦骥之弟刘邦绶,也在学堂当教员。监督占贵珊、提调阮慕咸、方架舟,还有不少教职员,都与刘邦骥沾亲带故。教官中还有外聘的日本人和德国人,清末一般人很少见到欧洲人,日本人与中国人长相差不多,不开口,谁也不知道。金发碧眼的德国军官,便成了测绘学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班长是学堂的职员,不是从学生中挑选出来的,共有三名。三名班长以及另外一些行政人员连“中层干部”都够不上,月奉仅八两银子,学生戏称他们“八两银”。他们的年龄也和学生差不多,所以他们对学生们过激的思想和“越界”行为,一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

  测绘学堂分为三角(大地三角测量)、地形、制图三科。喻育之在制图科学系。开设的课程除专业课以外,还有兵操、体操、刺枪、马术、外文(日文、德文)等。刺枪,用于短兵相接的肉搏战,喻育之等学员先用的步枪“汉阳造”后改用日制的三八大盖,三八大盖比汉阳造枪身长一点,但杀伤能力却大多了。

  学员的食宿都由学堂包干,但伙食由于层层克扣,饭虽糙,能管饱,而菜呢,水煮盐拌,不见荤腥。学生经常为伙食不好与“八两银”争吵。有几周,天天是萝卜、白菜,喻育之一气之下掀了桌子,同学李西屏(翊东)在一旁“扯左劝”说:“‘八两银’不过是奴下奴,你跟他斗气,岂不是白费劲!”喻育之说:“我就是要借他的嘴,告诉他的主子,这里是清朝的正规学堂。不是刘邦骥、刘邦绶的刘家班、刘家草台戏班子!”喻育之这一番话,传到刘邦骥督办耳中,为了平息学生的怨气,此后几天的伙食,略有改善。喻育之在同学中成了一个敢说敢为的英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