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建校110周年庆典外记(5)

辛亥革命网 2013-10-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孟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2013年10月2日,是华中师范大学建校110周年纪念日。我的祖公公、辛亥革命志士余祖言先生是华中师大前身之一的中华大学文学院的老教授,因了

  二 余品绶和“武汉二董”的机缘

  “武汉二董”,是我和余品绶对武汉的两位兄弟作家董宏猷和董宏量的敬称。

  古今中外,人们就有将知名人物以数字或大(老)小并称的习惯,或兄弟、或同姓、或同行、或同类,不一而足。如北宋洛阳“二程”、辛亥志士蕲春“二田”、辛亥志士京山“二刘”、武昌首义“三武”、科学家“三钱”、战国“四公子”、民国“四公子”、戏剧界的“四大”云云、“四小”云云、武汉大学中文系过去还借套了“五行阵”、“八门阵”的“五花八门”,排出了“五老八中”(五位大师级的老教授和八位中壮年的骨干教师),妙不可言。国外的例子我知道的太少,较为熟悉的自然有大小仲马、大小托尔斯泰、大小斯特劳斯、老小洛克菲勒等等。

  总之,古今一脉,中外同声,不胜枚举!

  以下,请允许我对董宏猷称以“大董”、对董宏量称以“小董”,并将余品绶与他们的机缘分别叙说一二。

  (一)和大董襄阳一别三十七年,如今竟有说不断“芡(纤)”的襄阳话!

  1976年春季,董宏猷二十五、六岁,即将在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教学实习来到了襄阳专区某中学。而余品绶“而立”又二、三,在那里的另一所学校已教了四、五年的书。

  余品绶当年之所以从部队农场被分配到襄阳,乃是因为我已插队落户在了襄阳。谁知他千里迢迢,一头扎进神农山系不到五个月,我却被“招工潮”卷进了“武汉的”一家化工厂。历经了比“抗战八年”还长的八年多之后,余品绶才被调回武昌城,而我却还在那离城六十里地的“武汉的”化工厂。参商之苦,育儿之累,不可言喻。我们“你追我赶,亦步亦趋”,直到他年逾不惑,我们一家四口才总算团圆在了珞珈山。

  比起余品绶的有些同窗好友,我们这已经是很幸运的事情了。

  大董和余品绶,两人的学科专业并不相同。大董在华师读的是中文系,实习教的是语文;余品绶在武大物理系混了六年,现在奉命教的却是《高中化学》。——而“化学”,那可是余品绶的难兄余品级在武大化学系专攻了五年整的玩意儿,现在上峰竟令难弟来误人子弟,这是从何说起?

  后来余品绶说笑:那时大约有人将“余品”看成了“余品”,点错了鸳鸯谱。唉,半个字的细微差别,也难怪了。

  但有时,上级的上级召开的会议,那大董和余品绶还是必须要在一起的。更有机缘的是,因为大董那时就已经很有名气了,余品绶所在的学校有时会请他来向部分师生在小范围里讲话,“传经送宝”。有时,是他自己联系,主动来采访收集素材什么的。

  大董当年讲了些什么,余品绶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但从此,余品绶就认识了“董宏猷”这三个字所代表的实实在在的内涵,不能忘怀。

[图7] 喻安澜(背对镜头者)和三个“襄阳老乡”董宏猷、余品绶、孟进在亲切地交谈。(志愿者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