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5)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党庆兰 查看:
民国初年的竞争性政党政治格局,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组织结构和政治行为,加速了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尽管民初政党政治很不规范,但它毕竟初步实现了国民政治意识的组织化和组织行为的有序性。在未来的中国政治历程中,任何人包括独裁者都不得不顾忌政党的能量,袁世凯对国民党领袖宋教仁的惧帕即是明证。 1913年初,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在长沙、上海、杭州和南京等地发表演说。抨击袁世凯政府,主张成立责任内阁,实行议会政治,反对袁世凯专权。又由于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大多数席位,引起袁世凯的惧怕。袁世凯通过国务总理赵秉钩等。收买原清军军官武士英。于1913年3月20日晚在上海沪宁站将宋教仁杀害。由此引起“二次革命”。
正是由于辛亥革命开中国政党政治之先河。所以。中国政党政治才得以迅速发展,连此后的国民政治活动也都被规范在政党或政党性社团的领导之下。
再次,辛亥革命使中国国民的社会意识逐渐理性化。
在封建社会,在儒学教化和专制政治的高压下,整个中国社会没有一个系统而科学的理 论指导和意识支配,即使是农民起义,也至多是朴素的平均旗号。
辛亥革命使中国的社会意识实现了第一次质的飞跃,它使国民第一次听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呼声,第一次感受到作为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新的社会意识支配下。国民的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具有现代意蕴的事物被接受,符合时代风尚的道德被提倡。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政令。推进社会风习的改良。同时,宋教仁和蔡元培等建立了社会改良会,发表了宜言及章程,力主用人道主义和科学知识替代那些相沿成习的非人道的、迷信的陋俗。比如,禁缠足、禁鸦片、禁赌博、禁贩卖人口、易服饰、废除跪拜之礼、解放妇女、提倡女权。此外,还有破除迷信、革除旧的婚丧礼俗,倡导自由婚姻和改变称谓等。称谓既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又是社会关系的表现。新政权建立后,政府要求以官职、先生和君来替代“老爷”和“大人”之称。以显示人格平等。在称谓改变的同一过程里,涌现了“同志”等一大批新词汇。这些新词汇,不仅充实了人们的语言。而且反映了时代、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变迁。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意识变革最显著的是社会指导思想。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打落了皇冠。而皇权思想和权威意识并未随之而消失。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之一在于推动了中国现代意识的觉醒,使人们领悟到现代社会意识的珍贵。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不会有“改造国民性”的呐喊和民主、科学的呼声。就不会有民主、平等意识在中国国民心中的扎根,也不会有更深刻的革命的到来。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度。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调。完成了中国从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跨越;它提出了中国第一个较为完备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变;它基本上完成了中国社会革命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实现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完整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