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4)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党庆兰 查看:
民初成立的实业团体。遍及工商界各行业和各地区,实业家以振兴实业相号召。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卖业,,改进技术,掀起了一股产业革命高潮,并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这对于改革社会风气。提高人们投资实业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加,城镇市场也不断扩大。据统计。1900年。中国仅有11个1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城市人口约600万。而到192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即达2000多万人。
关于这一“黄金时期”的到来,人们常常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西方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且不说此论忽视了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实际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投资并未减少。据统计,1913 -1920年,外国产业资本在华增加约1/3以上。‘151‘粥7’很明显,1912年至20年代初,中国民族工业之所以能得以迅速发展,与辛亥革命有着密切关系。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论断,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好的印证。
辛亥革命基本上完成了中国社会革命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社会意识之门。
在近代中国。社会意识不断趋于现代化。如果从历史的横断面来考察。真正开启中国现代社会意识之闩的是辛亥革命。
首先。辛亥革命唤醒了中国人民的参政意识。
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纯属统治阶级之事。统治阶级在实施政治高压的同时,还大搞愚民政策,严禁民众谋政。清朝末年,追于内外压力。清政府将紧闭的政治大门象征性地有限开启,改八股为策论,允许人们议政。1905年宣布预备立宪及1908年资政院、咨议局选举,在法律上认可了民众参政的权利。
辛亥革命时期。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韵颁布及实施。使原来仅为涓涓细流的民众参政意识变成了一股世俗浪潮。人们以谈论“革命”为时髦,甚至下层民众也心存革命,中山装、短发、话剧、西医和白话等逐渐为国民所接受。尤其是随着文化信息化的发展,各种新观念不断被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所接纳。据统计,民国初年,办报者达500家,发行量达4200万份,平均每10人一份报纸。
至于政体问题。人们的认识仍较模糊,参政行动也缺乏自觉性。当袁世凯废弃临时约法》时,各地民众弹冠相庆。武汉和南昌等地的商学工界。还举行了庆祝袁氏<大总统选举法>Y布的活动。经过护国运动,民众才增强了民主共和观念,参政意识大为浓厚。特别是经过新文化运动,民众的参政意识空前高涨,参政、议政也渐趋自觉。其次,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的组织意识渐趋政党化。
在封建时代,由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人们的组织意识和行为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分散性。在人们的组织意识中,普遍存在着“君子群而不党”的伦理观念。因此,封建社会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政党。有的多为秘密结社。
政党是近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的产物。中国的政党产生于20世纪初,Ⅲ政党的产生,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呆。经济的产业化、政治的世俗比和文化的信息化为政党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政党政治时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赋予人们集会和结社的权利。民国初年。由于政治空气活跃,故国民的政党意识较强。当时,各阶级、阶层均积极创建政党,并通过政党实现执政或参政之目的。当时。影响较大的政党主要有1911年11月建立的中国社会党。1912年1月建立的中华民国工党。1912年2月建立的统一共和党,1912年3月建立的统一党。除此,各种其它政治团体也不断涌现。当时,影响较大的政治团体主要有1912年1月成立的“民社”、“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华民国国民共进会”和1912年3月成立的“中华民国联合会”等。据统计。民国初年,出现的政党与政党性组织达300多个。当时,各政党相互竞争,形成了竞争性政党政治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