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4)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徐 波1,沈 卫2,侯 勇3 查看:
变化还发生在人们的头上、脚上。当年满清入关后,用血腥的手段,强迫汉民族剃发,“留发不留人,留人不留发”。辛亥时期,全国掀起减发浪潮,象征民族压迫的长辫,几乎在一夜之间即被扫荡一空。“脚”的革命也发生在广大妇女中间。大约从南唐开始,以脚小为美的陋习即在中国流行。清朝入关后,曾多次发令禁止妇女缠足,皆因积习太重,最后只能不了了之。戊戌维新时期,社会上出现各种戒缠足会,但成效仍然有限。直至辛亥革命,反对缠足方才以革命运动的形式展开,在中国延续千年之久的陋习,方才从观念上被铲除。服装方面,辛亥革命之前革命党人即断发易服,以示与满清决裂。辛亥时期。民间百姓也纷纷摈弃旧的服饰。在孙中山的支持下,当时的国货维持会还兼采中西,创制出一种新的服饰,即“中由装”。当时,妇女服装也时兴西式衣裙和旗袍。前者为舶来品,后者则是满族旗装的改良形式。
总之,辛亥革命之后, “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人人可随心所欲地穿着打扮,再没有等级界限和服制规定,这些皆反映了一个新的时代在审美上、习俗上的变迁。这些变化和当时妇女运动的兴起(“兴女学’)以及妇女的不断走向社会,又反映了当时妇女的走向解放这一重大的社会变革,反映了妇女地位的变化。
三曰“融”。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仍坚执其“和而不同”的民族个性,在西化强风劲吹之下,而终未丧失自我。
“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用现代的话讲,近似于所谓“中国特色”。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即是“中国特色”的早期提倡者。其精髓照国学大师钱穆的话说,即“能够融合旧传统,开创新局面”,“不仅接受西方新思想,还能批评西方思想”。以民权思想为例,孙中山认为:中国人的民权思想都是由欧美传来的。所以我们实行革命,改良政治,都是仿效欧美。为什么要仿效欧美?是因为欧美近百年来的文化雄飞突进,一日千里,种种文明都是比中国进步。但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数百年来也暴露出种种弊端,所以,孙中山又主张:中国的改革,应当学习西方、借鉴西方。而又超越西方。孙中山宣称:我们拿欧美的历史来做材料,不是要学欧美,步他们的后尘,是用我们的民权主义,把中国改造成一个“全民政治”的国家,要驾乎欧美之上。学习西方,而又不为西方所同化,保持个性,而又融汇入世界潮流,这就是“中国特色”,也是今天中国仍然坚持着的道路。
以上仅从三方面对辛亥革命在现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巨大变革作用作一概述,而其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已于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