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3)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徐 波1,沈 卫2,侯 勇3 查看:
一是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有关政策和措施,大大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后颁布的一系列法规,把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纳入了法律化、规范化的轨道,对中国经济的现代化也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161 二是反映现代化要求,南京临时政府制订了国家建设的整体发展蓝图。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先驱毅然摈弃长期以来封建统治者不变祖宗之法的积习,以宏伟的气魄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改革蓝图,孙中山《实业计划》即其杰出例证。其基本思想是:
1-发展交通运输,以此为经济建设的核心;
2.发展实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此为经济建设的基点:
3.推进城市近代化,以此为经济建设的基本内容;
4.对外开放,引进外资而“主权归我”;
5.开发西部,实现全国经济整体发展。
不难看出。这一蓝图即使不是十全十美的,也基本上是科学而可行的。
三是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现代国家经济架构的建设大大加速并逐渐成型。关于这一点,以往的评价‘左’的倾向明显。事实上,即使不考虑扎洋军阀统治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频繁的战争因素,同晚清相比,辛亥革命至抗战爆发前的民国前期,现代经济建设的成就也应说是巨大的。不仅如此,同晚清相比,此一时期中国的现代文化教育事业、新闻出版事业、医疗卫生事业等,也有了质的、飞跃的进步。以教育为例,民初进步知识分子在推进教育改革、留学教育、华侨教育、妇女教育、科学研究和培养科学、教育、文化人才方面的功绩,以及他们在教、科、文领域的奋斗,都是有成效的。这就为“五四”新文化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文化基础和人才准备,也为中国文化教育、科学的现代化打下了基础。以往认为,由于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民族经济在此期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显然,此一说法忽略了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出现所起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正是辛亥革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造就了有力的政治社会土壤,成为这一“黄金时代”出现的决定性因素。亦正因此,一些外国学者将辛亥革命看做一场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革命。
三、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变革及特征
辛亥革命不但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王朝政治,而且也否定了中国J日的思想文化。从而给中国祉会开辟了崭新的发展道路。换言之,它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文化革命、社会生活革命。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在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变革,有三个特征——变、新、融。
一曰“变”。当时, “不变”的观念为“变”的思潮所压倒,“变则存、不变则亡”,“以变求存’,“以变图强”成为时代强音。在当时,“变”的核心在于求新和创新。辛亥革命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发挥创新精神,学习先进文化,改革旧的观念的决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次空前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大解放、大变革。可以说,正是辛亥革命真正开启了中国社会意识变革的闸门。
一曰“新”。此一时期。传统观念、习俗、规范不断发生变易,而反映世界潮流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习俗鼓荡迸涌。
以服饰变化为例。中国传统一向以“长裾雅步”为美,至辛亥时期,新派人物无不以西服为求新的标志,一代青年纷纷仿效。妇女服装受洋装影响,“竞尚紧小,伶俐可喜”,并为各地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