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徐 波1,沈 卫2,侯 勇3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1840年以来的160年间,中国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经历了巨,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1840年以来的160年间,中国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若将这160年看作一个大的时段,一个大的过程,则它应包括两个时期。以1911年辛亥革命为界,此前的70年为这一过程的前期,此期的社会转型以量变、渐进为其特征,可谓为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积累期:而此后的90年则以质变、突进为其特征,变革之频剧,影响之深广,均为此前所不能比拟,故可谓为此一进程的质交期或成型期。就此意义而言,中国向现代社会的真正转型以及由此而发生的种种变革,乃是由辛亥革命而正式发端的。

一、政治领域之变革及特点  

 辛亥革命首先由政治革命肇端,即所谓先救亡,再建设,再发展,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之所如此,简言之原因有三:

一是当时国难的空前深重:

二是清政府的极端的腐败无能:

三是中华民族自强求存的内在动能的空前的激发。辛亥革命铲除了中国数千年来君主专制的基础,使现代民主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亘古未有的大变革、大进步,意义极其深远。

总括起来,这一变革有三大特点:

  首先,顺乎世界潮流,以民主共和变革为政治革命主题。以武装斗争为基本手段,变传统的英雄革命而改行国民革命(蒋永敬语)。国民革命,也就是民众革命,人民革命。孙中山起初寄希望于自上而下的改良,失败后转而搞武装斗争。他依靠会党、新军,发动华侨,借重国际友人,实际上已开始走向民众。此后他改同盟会为国民党,到后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发动广泛深入的国民革命。因此,辛亥革命事实上已经开始了中国通过人民革命推翻封建压迫而走向现代社会的成功道路。

   其次,以三民主义为旗帜,引入民主共和等西方现代政治文化模式,力倡民权、民生、民族以及国际协调等现代观念,使国人从传统思维定势里解放出来,这也是前所未有的大变化。  

中国传统将国家视为君主私产,将人民视为君主奴仆:康、梁维新派提倡君主立宪。也只主张“君民共主”。自孙中山开始,资产阶级革命派方才把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观引入中国。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中提出“创立合众政府”,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誓词中进而提出“建立民国”,将其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奋斗、追求的目标。所谓“合众政府’,所谓“民国”,他在1906午的《革命方略》对其内容作了明确规定:一、国民皆平等享有参政权;二、大总统由国民公举;三、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四、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以上四条,确定了一切国民的平等参政权,普选制度,议会制度,以及法律至上的原则,是对专制主义的彻底否定,也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完全意义上的现代民主国家模式。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临时约法))_它以法律形式进一步肯定了国家全部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原则。关于国家的权力主体,《临时约法》在《总纲》中开宗明义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是中国历史第一次在法律上肯定了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在《人民》章中它又规定:“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身体、家宅、财产、营业、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有请愿、陈诉、选举被选举等权利。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