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内蒙古社会与辛亥革命(4)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哈萨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清末内蒙古社会与辛亥革命,
第二,革命派具有很大的软弱性。其一,对反革命分子缺少必要的警惕,以致出现了1911年12月24日包头惨案,聚集在包头的革命力量几乎被消灭殆尽。其二,不了解掌握革命政权的重要性。1911年初,“合包头、五原、东胜三地而为一”,名“包东州”,革命党人则请出清官僚杨宗胜作“包东州”民政官。其三,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清,存有幻想。革命军进入包头后严禁士兵侵犯教堂,并规定将清朝投诚军官中不便随军的家属“托”教会的外国人保护起来。这种认识上的错误给革命带来了极大的副作用。
第三,内蒙古是蒙汉回等几个民族杂居的地区,阶级关系交错着民族关系。这些往往被反动统治者利用来实行民族分化、挑拨政策。辛亥革命时的外蒙“独立”、内蒙王公的蠢蠢欲动都反映了内蒙古社会各种关系的复杂性。加之内蒙古偏僻闭塞.资本主义发展极微弱,新的民主革命潮流对内蒙古社会的影响还是有限的和不够深入的。因此,内蒙古地区没有出现普遍响应辛亥革命的起义活动。
毋容置疑,辛亥革命不成功的一面在内蒙古地区表现的更加突出。辛亥革命前内蒙古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既反映了革命形势在全国范围内成熟这一共同点,又表明由于内蒙古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产阶级所特有的软弱性、不成熟性暴露的尤为充分,而且这种消极性在革命的进程中不断地表现出来,并深深地影响着内蒙古地区辛亥革命的深入程度。内蒙古辛亥革命的结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无力领导人民革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