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知识分子与辛亥革命前的文化激进倾向(5)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袁咏红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所谓传统主流文化,是指以“仁一礼”结,青年知识分子与辛亥革命前的文化激进倾向,

  其四,是片面理解革命和“泛政治化”的文化倾向。少数血气方刚的青年,以为革命行动无非是“掷尔头颅,暴尔肝脑,……相驰骋于枪林弹雨中”,还有人视革命主义即“破坏主义”、“暗杀主义”。作为过来人的胡祖舜回忆说,“当时所用笔名,日‘诛’、口‘杀’、曰‘迁’等字,每视其题材而择一用之。就上数字字面而言,实觉当日年少气盛,悍然无忌”。武汉《人江报》连续发表《亡中国者和平也》、《人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均不用论证,不加分析说理,把LJ号缀属成文,作直接的呐喊,盼望“急速的、根本性的、暴烈的国内变革”的到来,几乎成为他们的共同心态。在这种时代氛围中,一切学术文化都成为“政治文化”,凡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历史、事件、人物、学派和学说,都可能依据革命需要重新诠群,加以利用或批判,如通过叙述帝王言动之凶残、种族冲突之剧烈,来证明“非君”、“排满”的合理:批评孔子和儒学“助成专制”、“制造奴隶”以为接受西学开路。或在文章中作直白的政治宣示,或通过文艺演绎政治主张,尽管当时已有人量西学输入,但西学“影响于吾围学界者,惟政论为有力焉,而吾围学界青年之思潮亦惟喜政论而不喜科学”『驯,“他们感到,搞政治才是人有可为的出路”,故“革命的实质是政治意识的迅速扩展和新的集团迅速被动员起来投入政治。其速度之快,以致现存的政治制度无法熔化他们”)。对革命的片面理解和泛政治化的潮流趋势,在短期内可能对旧制度旧社会形成巨人的冲击,但从长远看来,这样的社会和传统还必须为重建社会秩序、重视专业分工、发展科学和文化付出代价。

    此文之作,并非为苛求近代中困的第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相反是对他们充满了理解:他们敏感而又自负,而祖围的危机,社会的不如人意,个人前途的不确定性以及知识和思想的不成熟,使“他们的理性雌界夹杂着太多的感情成分,缺少严谨的科学实证和逻辑推理,凼而对事物的批判和理想追求,带有浓厚的情绪化色彩”。对此虚该无可讳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