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知识分子与辛亥革命前的文化激进倾向(4)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袁咏红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所谓传统主流文化,是指以“仁一礼”结,青年知识分子与辛亥革命前的文化激进倾向,

   其二是彻底的变革甚至革命的倾向,“非把社会加以彻底重建,不足以满足他们的愿望”

)。综观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文章言论,可以发现他们不仅要改变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还要改造中国的文化、教育,改革各种人际关系准则和各种风俗习惯,更激进者还要改变中国的语言文字和“人种”。邹容热烈礼赞革命说“革命革命,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毋退步,毋中立,毋徘徊,此其时也!”’故守旧之士说学生们“感自由之邪说,张民约之谬论,聚党结会,妄议围事,其为后患,何可胜言!”这从反面证实了革命已成为一种信仰,在青年知识分子中流行。  

 其三是平民化的思想立场。新式知识分子中已有小部分人出自下层家庭,人部介则出身于中等之家,他们或者与下层群众存在着先天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或者对下层群众接触了解较多,加上他们接受了诸如“人权”、“平等”的思想影响,从而把目光投向“下层社会”。    翻阅20呲纪头十年青年知识分子的文字著述,可知其主流是在民族主义的号召下,批判帝国主义的各种侵略方式,揭示中围所面临的全面而深刻的危机:在民权、民主的价值观照中,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揭露政治和社会的黑暗,代表劳苦人众陈诉他们身受的各种压制和困苦,鼓吹民主、共和,并以先觉者自居,鼓励人民脱除“奴隶之根性”,自求解放,成为自立、自主的新人。而且,重视科学,强调学习和运用科学的呼声也已经出现。凶此可说其基本立场、方向和宣传内容值得充分肯定。不过在下述几个方面显现出或者有失偏颇,或者急躁求成,或者耽于空想的激进色彩。 

  其一,对中围传统文化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分析,且走向极端。比如简单地使用“黑暗”、“野蛮”来概括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把中围先秦以来的各种学派都称为“养成奴隶的学派”,把中围历代的教育称为“无数辈奴隶之教育”,以至“奴隶二字,遂制成吾围人一般之公脑”,造成中国人“奴隶性之恶毒”深而且烈『“]。又如以“无圣”、“辟圣”相号召.一概否定前贤,否定权威,特别是猛攻孔子,称“支那者,政教混合之围也,亦恐惧,亦迷信”,而“为此厉阶者,非孔丘乎”?“孔丘砌专制政府之基,以荼毒吾『司胞者,二千余年矣”,所以“欲支那人之进于幸福,必先以孔丘之革命。”『”1通览辛亥革命准备时期报刊上的文章,声讨孔子、批评孔学的作品并不少见,因此有理由说,讨论“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文化讨论问题,必须追溯到20 世纪初年。  

 其二,全盘否定本民族固自‘的的纲常伦理,还提出“祖宗革命”、“毁家”之类的激进主张。当时有人认为,中困的学术、伦理、习惯乃至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均贯穿着三纲^常的意图,凼此要实行“三纲革命”。他们认为,“所谓三纲,出于狡者之创造,以伪道德之迷信保君父等之强权也”,简单地把纲常伦理称为“不合于人道”,不合“科学公理”,具有“迷信”、“野蛮”、“虚伪”的性质『”1。又说“祖宗仅为传种之古生物”,崇拜祖宗只会“束缚其子孙,压制其子孙”,凶此对祖宗应该“平坟墓,火神牌”,以“破迷信”而“伸公理”。而主张“家庭革命”的人更称家庭为“国家之坚敌”,认为中国人的“无国家思想”,不能称为“国民”或“公民” “皆由于家庭观忿之束缚,还有激进者更称“家也者,为万恶之首”,主张毁家。而毁家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前引《家庭革命说》的温和办法;一种如激烈的《毁家谭》主张从根本上不要家庭,男女自由结合而不用婚姻方式,不组成家庭;男女各自从业,亲人不互相扶养,“广没协助公会,多兴慈善事业”,“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作者解释说,“夫毁家非无家也,不过昔日之家小,今日之家人耳”『”1。这种主张是中国人同思想和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奇异结合,显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无法实现。 

  其三,体现为经济上的平均主义。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已被梁启超攻击为“欲夺富人之所有以均诸甲民”,“煽惑劳动者”,实行“贫民专政”。而少数青年知识分子持论更激烈,且错误地判断当时中国社会所处历史阶段,认为中围资产阶级已经“发达”,仅有反封建制度的革命还不够,“但破贵贱界,而不破贫富界,则君主贵族之压制去,而资本家之压制方长”,所以还要消灭资本主义,实现“人同主义”的“平等主义”。他们不区分地主阶级和资本家的不同属性,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相等同,并仅从“平均、平等”来理解社会主义,显然失之简单。还有少数文章疾呼。甲民”奋起行动,“藉没富豪”,“殪此富人”,不仅从财产上,而且从肉体上消灭地主和资本家,文字语言充满暴力色彩。还有人主张“废除私有制”,“废私有相续”,“废一切阶级”『“]。又认为金钱使“世界社会,终入于黑暗之狱”,故“为社会上万千悲惨罪恶之源”,“非金钱消灭,则雌道何有?”诸如此类尽属肤浅盲目的空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