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辛亥革命对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华侨社会的影(4)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洪邵波 查看:
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主要表现为封建忠君思想已为广大新马华侨所唾弃,民主共和的观念已为他们所接受。最典型的例子是锡矿大王胡子春由顽固保皇转变为拥护民主共和。1906年孙中山被迫放弃暂时在恰保建立同盟会,就是因为胡子春的百般阻挠与破坏。但是在武昌起义爆发后,胡子春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他公开发表演说,带头剪掉辫子,以示与清廷决裂的决心。他不但呼吁广大华侨慷慨解囊,且带头捐出巨款以支持革命。他倡建保安会,筹款支持建立福建、广东的革命政府”。虽然有学者认为胡子春等由保皇转为拥护革命动机不纯,但他们立场的转变却反映了这样—个历史事实:民主共和观念已被广大新马华侨所接受。此外,在废除封建旧陋习方面,如男人剪掉辫子,妇女不再缠足,提倡新式教育等,新马华侨与国内民众一样积极而热情。
五 分析了辛亥革命对新马华侨社会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我们将以此为基础论证辛亥革命极大地增强了新马华侨的民族意识和爱国观念,增强了他们反殖反封的斗争精神。这是辛亥革命对新马华侨社会的最重要、最深远的影响。
首先,辛亥革命后新马华侨能更加热情地支援祖国革命和建设,这与其民族意识、爱国观念的增强是分不开的,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极大地鼓舞了海外侨胞,使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祖国认同观念得到极大增强,他们渴望祖国早日强盛起来。因此,新马华侨更加热情地支援祖国的革命和建设,前列陈嘉庚回国兴办教育事业的例子和后来新马华侨积极支援祖国抗日,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踊跃回国投资,便是很好的证明。反过来,辛亥革命后新马华侨热情支援祖国革命和建设,又进一步增强了其民族意识和爱国观念。因为在支援的过程中,他们对祖国的感情与日俱增。这从抗日战争中,华侨对祖国的热情支援可见一斑。
其次,新马华侨的联合与团结是新马华侨民族意识、爱国观念增强的表现。如前所述,辛亥革命中,各种不同方言的华侨为实现推翻满清王朝这一共同目标,互相联合在一起。这表现在筹办福建、广东保安会过程中,新马华侨放弃了地域观念,紧密联合和团结起来,互相配合,有力地支援了两省的军政府。辛亥革命后,新马华侨社会虽曾再度陷入分裂,但是,这种增强的民族意识、爱国观念并没有削弱,而是与日俱增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洋华侨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支援祖国抗战,便是最好的证明。此外,新马华侨民族意识和爱国观念的增强促进新马华侨的联合与团结,又推动了新马华侨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此郑子健曾论述:“在昔侨胞知识未开,各门户,意见甚深,各办学校,不相为谋。近多泯除畛域,集合侨胞,通力合作,故封公立学校,继长增高。”)前述华侨的各种学校之纷纷建立即是华侨民族意识增强的表现。在华侨学校里,推广国语,宣传民主共和思想,传播中牮文化。今天新马地区所取得的华文教育成就,与此密不可分。反过来,新马华侨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增强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观念:“所聘教员,各省皆备,教授功课,多用国语,方言既可统一,情感自我隔阂,使学子侨居异地者,亦能起趋向祖国之心。”
最后,辛亥革命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新思想同样与新马华侨民族意识、爱国观念增强密不可分。辛亥革命失败后,许多新马华侨仍热情地支援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活动也是基于具有民族、爱国的思想这一点。典型的例子是新加坡华侨林义顺。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中写道:“义顺因营建别墅于井水港,以接待远客,题日‘湛华别墅’。民二秋,赣、宁、湘、皖、闽、粤各省讨袁军失败,民党各将领多逋逃南洋。李烈钧、陈炯明、谭人凤、……邹鲁、张继、……诸人先后莅星,义顺概竭诚招待。民三、四间,民党内部以政见不一,有中华革命党与水利速成社之分。义顺一视同仁,不分轩轾”。林义顺能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仍热情接待革命派志士,虽然与其坚定的革命信念有关,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隐藏在这背后的强烈民族意识和爱国观念。辛亥革命“所掀起的民族意识、国家认同以及文化情意结,……深深地影响丁整个华族社会。……辛亥革命是一椿文化历史认同的洗礼,是一项民族国家归心的教育。……对华教的影响和鼓吹,是正面的,也是积极的”。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极大地增强了新马华侨的民族意识和爱国观念,在革命过程中,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得到了升华,民族意识、爱国观念和反殖反封的斗争精神也与日俱增。这是辛亥革命对新马华侨社会产生的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一影响力的作用下,新马华侨在辛亥革命后仍积极热情地支援祖国革命和建设,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回到祖国投资创业,发展我国民族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