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辛亥革命对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华侨社会的影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洪邵波 查看:
辛亥革命促使新马华侨更加积极地支持祖国革命与建设。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们奔走相告,欣喜若狂,或出钱或出力支援革命。主要表现为助饷。武昌起义后不久,各省纷纷独立。但当时国库如洗,独立后各省的军政府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光复之后,百事草创,军务扩张,需款尤巨。府库既无储积,官吏又有卷逃,厘金既经豁免,逋欠复行蠲除,出入之间,坐是益困。”对此,新马华侨积极筹款支援。曾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同盟会员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中说:“辛亥八月武昌起义,闽粤二省先后响应,时星洲党员发起筹办广东救济保安捐,……总计筹款二十馀万元。继复发起福建保安捐,先由张永福、陈楚楠、张顺善、陈嘉庚、洪福彰、陈武烈设法向福建平粜局拨款二万元,电汇福州黄乃裳应急。旋在天福宫画一轩开会,……亦陆续筹汇二十馀万元。 ‘第六集.)被毛泽东称为“华侨旗帜”的老同盟会员陈嘉庚在回忆录中也说:“我国旧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即新历十月十日,武昌起义,民国光复。……住坡闽侨乃在天福官福建会馆开会,组级保安会,举余为正会长,筹款救济闽省及维持治安。……月余之间,计汇去二十馀万元。”‘正因为有新马华侨在武昌起义后对祖国革命的经济支援,孙中山先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指出“慷慨助饷,多为华侨。”
此外,新马华侨还积极支援祖国的建设,主要表现在回国投资兴办实业。民国建立后,华侨响应孙中山的号召,纷纷回国投资创业。“从1912 -1919年间,华侨投资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房地产业多达1042家,投资金额达7100万元。而从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辛亥革命时期为止的40年间,投资才三百多家,金额也只有5400万元。这就是说,这8年发展的速度超过了辛亥革命前40年发展的速度”‘们。华侨支援祖国建设,新马华侨是其中较为积极的一分子。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在民国成立后,回国兴办教育事业,“从1913年起,陆续创办了各类学校。其中初等学校有男小、女小和幼稚园,中等学校有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业、农林学校,……高等学校有国学专门学校和水产商船专科学校。另外还设有图书馆、科学馆、医院、农场以及教育推广部。以上这些学校和机构,统称集美学校,规模的宏伟,设备的完善,在当时确是国内外少见的。……在厦闩,陈老于1921年创立厦门大学,设文、理、法、商和教育五个学院,还有国学研究院”。可见,新马华侨积极支援祖国建设是受到辛亥革命成功的鼓舞的。
新马华侨在人力上还组织华侨回国参加革命。在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所发动的武装起义中,新马华侨都踊跃参加。在1911年黄花岗起义中,“仅从新加坡、槟榔屿等地回来的估计就不下五百人”…。武昌起义后,新马华侨“自备川资回国从戎”,“前后相望于道”…3。颜清湟在《华侨与辛亥革命》中也说:“到11月初旬,马来西亚华侨约有二千人回国参加革命”。在1911年11月的潮汕起义中,新加坡归侨许雪秋率领军民积极响应,为潮汕光复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