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辛亥革命对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华侨社会的影(2)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洪邵波 查看:
辛亥革命促进了新马华侨的联合与团结。辛亥革命前,新马华侨社会各帮派、社团分立十分严重。华侨移居异地之初,为互相援助、共同奋斗,常常组织社团以便联络。在众多的社团中,又以地缘为主称呼,诸如福建会馆、潮州会馆等。各社团、帮派为了自己的利益,常常明争暗斗,使新马华侨社会更加分裂。梁绍文在其《南洋旅行漫记》里载:“社会上不是今天福建帮和客帮打架,便是明天潮汕帮和广帮械斗,种种式式,又腐败又黑暗! -”,辛亥革命中,各种不同方言的华侨为实现推翻满清王朝这一共同目标,常常联合在一起。如新加坡同盟分会的会员中,有17名为福建籍,11名为潮州籍,广府籍有10人,客籍有6人,琼州(今海南)有3人(14)。“吉隆坡同盟分会的第一批会员中,27名为广府籍,3名福建籍,1名潮州籍”。在新马地区,革命派第一份报纸《图南日报》的创办人陈楚楠是福建同安县厦门人,张永福是广东潮州人;而为该报工作的还有何德如(广府籍)等其他府籍的华侨。在革命过程中,不同府籍的华侨互相合作,解决支持革命的多种问题。如前所述,辛亥光复后,新马华侨先后成立广东、福建保安会,为广东福建军政府筹饷,其中,福建籍的陈楚楠、客籍的陈竞畴、叶耀庭、陈翼扶、琼州籍的符养华、陈毓卿等任广东保安会干事,而潮州籍的张永福等为福建保安会干事。此时,他们已打破了社团、帮派界限,不分府籍,联合起来,团结一致地支援国内革命。
辛亥革命促进新马华侨的联合与团结还表现在侨界学会的成立。如前所述,辛亥革命前,新马华侨社团、帮派林立,各自为政,兴办的学校也各自招收自己府籍的学生,使用各自的方言教学。辛玄革命后,由于各府籍的华侨在革命中经常接触,彼此间的了解和感情不断加深,因而成立了许多学务联合会。如英属华侨学务总会,“该会于民国元年,由代理新加坡领事曹谦倡办,暂设南洋英属华侨学务会筹办处,是年九月报部备案,三年二月始经正式成立,十月报部”。槟榔屿华侨教育会,“该会于民国二年由驻槟榔屿领事戴培元创设,七月报部,同月部批准会章须修正后再行立案,同年九月由该会遵批修正再行报部,经部批准立案”。这些学会的成立,使华侨学校开始有了统一的监督机关,促进了华侨学校的统一,以后许多华侨学校开始招收其他府籍的学生,聘请其他府籍的老师,用国语教学。这些为华侨的联合与团结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辛亥革命有力地推动了新马华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是辛亥革命对新马华侨社会的又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可从学校、书报社和报业两方面看出来。
第一、学校方面。辛亥革命前,新马地区已经有了新式华侨学校。创办于1904年的中华学校是马来西亚的第一座华侨学校。紧接着,各社、帮相继创办自己的学校,如新加坡广帮的养正学校(1905年)、崇正学校(1905年)、潮帮的端蒙学校(1905年)、福帮的道南学校(1907年)、琮帮的育英学校(1910年)、客帮的应新学校(1906年)、吉隆坡的尊孔学校(1907年)等。但是,这一时期的华侨学校无论从数量上、规模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辛亥革命成功,——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似的,创校的形势竞一泻千里,随着滚滚不绝的江水,‘只要有水井之处,必有华侨;只要有华侨之处,必有华校’,无论大城市,也无论小乡镇更无论甘光僻壤,华校的花朵到处绽开”‘”J(P161)。见表1和表芝(新加坡是华族人口最稠密的地方,我们以此为例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