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群体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李映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1911年爆发的武昌起义,震动了全国,,精英群体与辛亥革命,
     

1911年爆发的武昌起义,震动了全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各省踵起响应,纷纷宣告独立,革命风暴席卷神州大地。是为辛亥革命。独立后的各省区相继设立了各自的军政府。并选举出了各省之都督以为军政府之首脑。一时之间,各位手执重权的都督们更因其对地方乃至全国政局演变所负之重要影响而为世人所瞩目,在这一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诚然。这些都督们并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然而勿庸置疑,作为一时之风云人物。他们大都具有常人所未有之远见卓识与开拓性勇气,故能够把握历史契机,担负起历史责任,在客观现实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打下了自己或深或浅的烙印。而他们的身上也更集中和鲜明地体现了特定的时代特征。 

  故本文从分析1911年各独立省区都督之构成与历史走向入手。通过总体上的比较、考察,从一个侧面来探讨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政治之变迁。 

             1911年各独立省区都督之构成  

 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革命形势蓬勃发展。随着各省区军政府的相继建立,各省区都督们也先后就职。 作为一名政治人物。他的知识结构、政治信仰以及职业身份等。无不对他的政治生涯有着深刻的影响。  

 1、知识结构 

  通过梳理可以得知,在这26人中。受教育情况不明的有1人。曾受过近代教育的有18人,占总人数的69 2 Y-/o。其中接受了近代军事训练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50%;有过留学经历的有12人,且全为留日,占总人数的46.1%。相对于当时整个中国的教育水平与国民素质。上表所反映的各位都督们的受教育水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种知识结构虽然不能代表当时整个中国的教育状况,但却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其时精英群体的教育选择,也为后来他们在辛亥革命中的举措作出了合理解释。  

 首先,各省区都督中,有新式学历或受过新式教育的。占到了总人数的69 23%,这不仅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认同程度,也标志着政治权力正逐步从传统统治者手中向现代统治者手中转移,这既是现代化的要求,也是辛亥革命作为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的深刻体现。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传入,特别是1905年清政府明令废八股,停科举,兴学堂,派游学,到本世纪初,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个根本不同于旧式文人和士大夫的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到辛亥革命前夜。全国已有了2万上下的留学生和200万左右的新式学堂的学生。他们组建革命团体,创办报刊,广泛地宣传了革命民主思想,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而这些都督们中的许多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另一方面。虽然一定的学历并不一定能反映与其相应的文化知识水平,但是在近代中国,新式学历代表着一定程度上具有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并或多或少地受到与之相联系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晌。而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素养的近代知识分子的。因此。在中西新1日文化两极相逢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有无新式学历毕竟成为了是否具有一定水平的资产阶级新文化知识的标尺之一。同时,受到近代西方文化思想熏陶。也为他们在革命关头的最终抉择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次,这些都督中,以军事学堂毕业者为最多,占到了总人数的507-/0,文学堂毕业者也以学习法政者为绝大多数。这与其时中国社会积贫积弱、百废待举的现实是密不可分的。莘莘学子们在苦苦探寻着救国救民之路。他们中的不少人把军事训练看作振兴中华的前提之一,因而走上了投笔从戎的道路。另一方面,废除科举制也使得部分接受传统教育的读书人失去了旧日安身立命的途径,只得另谋出路,投考军事学堂也成为了他们的选择之一。而编练新军和提倡“尚武”教育所烘托出的社会氛围则使得军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种种因素都促成了近代军事教育的大发展,而这些都督们则把握住了这一时代脉搏,为他们后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战争年代,军事力量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地位。这也使得军事首脑们在历史抉择中常常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成为双方争取的对象。辛亥革命能迅速推翻备地的1日政权,军事力量的向背不能不说是决定因素之一。而手执兵权的各位军事统率们也就顺理成章地在革命后的各政权中担当起了重要职务,更被推举为了各军政府的都督。伴随着军人地位的迅速上升,军事首脑个人欲望亦逐渐膨胀,又使得他们往往由革命的推动力量蜕变为了革命的阻力,在某种程度上瓦解着革命的成果。下文对各都督在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倾向将作专门论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