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辛亥革命与中国的社会进步(2)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袁咏红 查看:
太平天围起义和义和团运动是农民战争和农民运动。由于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尤其缺少先进的文化知识,无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没有远大的政治眼光,故而无法提出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社会改造方案,甚至不能脱尽宗教的外衣。从武装革命的斗争方式上来说,辛亥革命是太平天国革命一一义和团运动这条道路的继续和发展,使人民群众的革命传统得到发扬光大:从革命的目标来说,辛亥革命继承了中国近代以来坚持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正确路向,是一条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进步之路。孙中山曾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人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他又说,“欧美近来的文化才比中国进步,我们羡慕他们的文明,才主张革命。此刻实行革命,当然是要驾乎欧美之上,(把中国)改造成为世界上最新、最进步的国家”。这说明,辛亥革命的思想基础最富于时代精神,革命目标更明确远大。
二、革命者宣传破除封建枷锁,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
维新运动中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以其西学知识及饱满的爱国热情,宣传进化史观,介绍西方社会制度和自然科学知识,分析中困面临的深重危机,批判守旧迂腐思想,主张实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使人们的思想首次得到更新和解放。但他们幻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依靠皇帝的权威,达到让上层资产阶级参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而没有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因而只是作量变的积累,不能达到质变。
辛亥革命的志士们眼光更敏锐,行动更彻底。他们不仅以极大的热情宣传爱围反帝、宣传民族国家的独立,大力抨击清政府的昏庸卖国、腐朽无能,还明确提出只有进行暴力革命才能挽救中国。邹容在《革命军》中热情地讴歌了人民革命的正义性相巨大的历史作用,对被压迫人民的悲惨境地表示极大的同情,并指出祸根在“内受满洲之压制,外受列强之驱迫”,因而只能以革命“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建立“中华共和围”,“再扬荡干涉尔主权外来之恶魔”,才能给中国开出一条生路。革命派从民主观念出发,驳斥了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说教:批判三纲五常,斥责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封建卫道士正是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号召人们打破封建思想枷锁。《革命军》提出进行“革命之教育”,使人人“当知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当知平等自由之主义”,“当有政治法律之观念”,进而养成“独立不羁之精神”、“乐死不辟之气概”、“尽瘁义务之公德”、“以进人格之人群”。女革命家秋瑾也在其著作中批判了“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等旧观念,号召“男和女同心协力”,投入民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