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辛亥革命与中国的社会进步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袁咏红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从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的全过程看,辛亥革命是一个里程碑,无论在思想层面还是制度层面上,辛,略论辛亥革命与中国的社会进步,
 

从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的全过程看,辛亥革命是一个里程碑,无论在思想层面还是制度层面上,辛亥革命都达到了新的起点。它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并最终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府,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契机。辛亥革命为在中国实现彻底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开启了闸门。 

  一、辛亥革命导引了一条进步之路 

  中国在鸦片战争后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清王朝吏治腐败,武备废弛,阶级矛盾日趋尖锐。面对中国积贫积弱、被瓜分的危机,在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产生了分化。    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守旧分子最初自以为是“天朝上囡”,对“外夷”不屑一顾。当“外夷”携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之后,他们把自己的屈辱行径美其名日“抚夷”,以赔款、割地、通商求得苟安:而在八国联军进京之后,则连一点义愤也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有甘当“奴隶总管”的满足感。守旧派中的略有廉耻感、忧患意识者,也只是开出“尚礼义”、“正人心”、“施仁政”之类的古时丹药。奕言斤、李鸿章对此曾说“如别无良策,何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等词,谓可折冲樽俎,足以制敌之命,臣等实未敢信”Il(P4)。顽固守旧派所行的无疑是一条亡国灭种之路。 

  统治集团中的部分开明官吏和与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改良派知识分子具有较强的“保困”、“保种”意识。这些思变图强的上层人物领导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及立宪运动。他们部分继承了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思想并实施了若干效法西方、图变图强的行动,逐渐经过了从学“西器”到学“西法”的发展过程,并较广泛地宜传了西方的进步思想和观念,开启了民智。这种温和的、有限的改革之路为社会的质变做了量的积累,同时也使寻求救国良策的志士仁人能够吸取他们的教训并获得宝贵的经验。但是这种改革之路“具有有限性、保护性、防御性和贵族性”,其作用只是在腐朽的封建社会肌体上修洞补疮,无法真正实现“保困”、“保种”的理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