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2)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郑炳凯 查看:
由上考察辛亥革命,可知中华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开创的两千多年的帝国。开创了中国政治参与发展的新走向。它在中国新旧变革的政治参与发展历史进程中谱写了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政治参与方式的多样化、政治参与主体的增多等光辉篇章。它打破了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封闭体制。否定了中国传统社会政治为少数人垄断的政治局面,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参与的一大跃进。这是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结果。是一种空前的变化,它们构成了现代中国和传统中国的分水岭。
一、辛亥革命增强了政治参与意识
中国专制制度绵延数千年之久,与封建的纲常名教相适应,统治阶级规定“庶人不议”,国家政治事务是‘肉食者谋之”,舆论封闭,言论、出版不自由,清代的‘文字狱’即是明证。集会、结社、请愿不允许。严朋党之禁,如明代的“东林党案”。因此,“中国的民众,几千年来,站在积极的政治活动范围以外,除了到最困苦的时候,对于某一方面表示消极的反对意味外。绝没有积极主动的意思表示”。也就是说,在传统中国即使偶尔有人参与政治活动。也是消极的、被动的、自发的,而非积极的、主动的、自觉的。封建专制主义严重地束缚了广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意识的发展,造成了人们对政治参与的普遍冷淡与疏远。因此,孙中山指出:“集会有禁,文字成狱,偶语弃市。是人民之集会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皆己剥夺净尽。”" “至中国现行之政治,可以数语赅括之日:无论为朝廷之事,为国民之事。甚至为地方之事,百姓均无发言或与闻之权……国家之法律,非平民所能与闻……是故中国之人民,无一非被困于黑暗中……不幸中国之政。习尚专制,士人当束发受书之后。所诵习者不外于四书五经及其笺注文字:然其中有不合于奉令承教、一味服从之义者,则且任意删节,或曲为解说,以养成其盲从之性。学者如此,平民可知。此所以中国之政治无论仁暴美恶,而国民对于现行法律典章,唯有兢兢遵守而已。”
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帝政专制政治。开创了中国民主平等自由之社会风气,对近代中国民主、平等、自由等政治价值取向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足“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宣言中明确指出:“是用黾勉从国民之后,能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端在今日。”实际上就指明了中华民国的建立,是新社会、新政治的基石。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它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宣扬“人人平等”的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用法律的形式把辛亥革命民主志士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政治理念固定下来,表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否定封建等级的君主专制制度及建设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治的政治价值取向。因此孙中山认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