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的政治暗杀活动探析(4)

辛亥革命网 2011-03-18 00:00 来源: 作者:白 纯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辛亥革命时期,一部分革命,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的政治暗杀活动探析,

    从这些政治暗杀活动的动机来看,其中大多是应该给予肯定的。在这些暗杀活动中,为配合装起义而进行的暗杀活动所占比例最大。这种暗杀活动,或作为武装起义的先声,或为响应武装起义,因此,它们本身就可以看作是武装起义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行动若能成功,必然会给武装起义创造某些有利的条件。为唤醒民众而进行的暗杀活动,在那“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㈣的年代里,在人民尚未觉醒,人心不能齐一的情况下,对于促使国人觉醒,造成浩大的群众基础与革命形势,是具有促进作用的。当时保皇派正在大肆宣传所谓“无血之破坏”,包括暗杀活动在内的流血斗争,可以教育民众抛弃和平改良的幻想而投身武装反清的洪流。为扫除革命障碍而进行的政治暗杀活动,萁主要以反动政权的铁腕人物或显要大吏为目标,比如载沣、袁世凯、良弼,这样的行动若能成功,则能打乱敌人的方阵,在全国范围内造成对革命有利的形势。即便是武装起义失败后进行的政治暗杀活动,也不能将它们统统归于悲观失望情绪之下的冒险行为而完全予以否定。在革命处于两次武装起义之间的暂时低潮阶段,它们对于振奋士气,给反动统治者以连续打击等方面的作用,还是值得肯定的。为惩处叛徒奸细而进行的政治暗杀活动,其本身带有自卫、复仇的性质。当时众多的革命行动总以失败告终,叛徒、奸细从中作祟是其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对他们进行处理,合情合理,同时也可以起到警戒作用,为后面的革命行动减少类似的损失。    同时,从这些政治暗杀活动的历史作用来看,其中大多也应该予以肯定。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文中,曾论及革命党人的几次政治暗杀活动,他说:“其奋不顾身以褫执政之魄者,则有刘思复之击李准,吴樾之击五大臣,徐锡麟之击恩铭,熊成基之击载洵,汪精卫、黄复生等之击摄政王,温生财之击孚琦,陈敬岳、林冠慈之击李准,李沛基之击凤山。其身或死或不死,其事或成或不成,然意气所激发,不特敌人为之胆落,亦足使天下顽夫廉、懦夫有立志矣”补中山接着在总结武昌起义时说,武昌起义的胜利,“非偶然也”,是“革命党人以一往直前之气,忘身殉国”,以及各界同胞“踔厉奋发,各尽所能”,“综计诸役”的结果。@很明显,孙中山从总体上肯定了这一系列政治暗杀活动的历史作用。的确这一时期,革命党人或受组织派遣,或自发前往,试验爆裂弹,充当执行员,在试验炸药过程中,或被炸瞎了眼,或被炸断了手,几经磨难,终不放弃;在执行任务时,大都视死如归,慷慨就义。这种为国家前途、民族大义而舍生忘死的行为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的人们投身革命。孙中山所赞颂的正是这种革命精神。

    我们对各次政治暗杀活动的直接作用作进一步分析,其中大部分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本文前一部分在分析各种类型的政治暗杀活动时,有的实际已经论及它们的直接作用,此不赘述。这里主要集中分析其中几次政治暗杀活动对满清统治者的有力打击。这些暗杀活动的确使一些清朝官吏胆战心惊,使他们不敢悍然与革命党为敌。“清水师提督李准自被林冠慈炸伤后,不敢抵抗革命,密遣人至香港向革命党输诚”,叭‘时向党人暗送秋波”,i@终于向党人投诚。“清吏肃王善耆、铁良、端方等鉴于徐锡麟之暗杀,咸有戒心。各自设法向党人施展金钱政策,使为己用”,善耆甚至派人到东京,表示“愿贡献万金于同盟本部,以尽友谊。声明绝无条件”。@被彭家珍炸死的清廷重臣良弼,曾组织宗社党,以对抗袁世凯威逼清帝退位,他临死前日:“吾见政府不可为,故组织宗社党以图挽救,今我死,清室亦亡,刺我者真知我也”。果然,良弼死后,“清室震栗,由是逊位之局乃定”,缈宗社党人也“因此吓破了胆,同时又看到大势已去,便不敢再坚持帝制了。清朝皇帝终于接受了退位的条件”。这些事实说明,政治暗杀活动起到了瓦解敌人斗志的攻心作用,这对推动革命向前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