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3)

辛亥革命网 2011-04-23 00:00 来源:《决策》 作者:宋亚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针对”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深刻领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精神实质,全面开展加

        三、具体落实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途径方法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领域广阔、头绪繁多,百业待举,万众瞩目。如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事业,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妥善处理一系列重要关系,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紧紧跟上前进的步伐,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方可事半功倍,形成一个全新的工作局面。

        (一)以构造和谐社会为核心,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思想灵魂。

        实现十七大报告绘制的“五个有”宏伟蓝图,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跳出当前比较普遍存在的几个思想认识误区。

         一是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是社会事业进步的物质基础,社会事业则是经济发展的要素支撑,两者相辅相成。但在一些地方,片面地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路线,GDP 被当成经世致用的万能标尺,以GDP论英雄,凭GDP用干部,促使一切工作只围着GDP这根“指挥棒”转。为了追求经济增长,有些地方不顾本地实际,“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那些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却被明显地甩到次要的位置上,变成“有钱就搞,无钱就了”的盲区和薄弱环节。

        二是重政府管理轻社会自治。政府和社会原本就不应该有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并在良性互动中追求和谐。但是,我们的政府从来都是“一枝独秀”、无处不在,无所不管,成了名副其实的无限权力政府和无限责任政府。这种重政府轻社会的行为结果,不仅使得政府的管理成本大得无以为继,而且导致整个社会严重缺乏生机与活力。

        三是重城镇建设轻乡村发展。湖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比重60%以上,社会建设的主要基础是广大农村。因此,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主战场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在农村。但有些同志却认为,农业效益低、发展慢,农村底子薄、基础差;农民则是一袋子互不统属的“马铃薯”,甚至是一群扶不起的“阿斗”。要想在有限的任期内创造彪炳政绩,只能是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在城市建设上做文章。于是,各类“城市”广场、“世纪”大道、“欧式”街区、“休闲”花园等五花八门的东西脱颖而出。与正在逐步现代化的城市建设相对应的是,农村的社会建设投入越来越少,结果“马太效应”愈演愈烈,“三农”问题更趋突出,城乡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四是重眼前政绩轻长远利益。有些同志往往急功近利,对资源竭泽而渔,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对资源的恶性“透支”上,以破坏生态环境、牺牲社会建设为代价换取GDP的增长。拆东墙补西墙,寅时吃尽卯时粮,不顾他人瓦上霜。这种“吃子孙饭”、“断后代粮”、“一代人的发展,几代人的包袱”的现象较为普遍。

        五是重强势群体轻弱势群体。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个“民”首先是指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老百姓。但不少干部心目中只有“老板”,没有职工;只有“贵族”,没有平民;只有经济,没有民生。在投资者和企业主面前,往往是卑躬屈膝,而对本地老百姓则耀武扬威。弱势群体正当的民生权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坚决的保护,甚至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