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对辛亥革命的反应(3)

辛亥革命网 2011-03-23 00:00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赵入坤.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史学界一般认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德国对辛亥革命的反应,

       在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后,袁世凯向四国银行团提出了善后借款的要求。为取得四国银行团在对华借款中的垄断权,英国没有立即同意。一开始,英国的这个态度得到了德美法的赞同。后来,由于“京津兵变”的发生,德美的态度有所变化。德美把袁世凯一手操纵的“京津兵变”看作是中国政局不稳的表现。它们害怕中国政局不稳,从而招致日本趁机出兵。为挽救时局,德国主张“迅速给袁世凯款项”。美国舆论则批评“英人前此阻袁借款之失策”。在这样的压力下,英国同意提供紧急垫款,并付诸实施,一笔700万两白银的垫款很快就给了袁世凯。四国银行团的垫款活动促使俄日也要求对华提供政治借款。四国银行团中的法国积极支持俄日的要求。1912年3月1日,法国在伦敦提议俄日加入对华借款,并由英法出面通知俄国。法国的提议得到了英国的支持。德国因害怕俄日以“京津兵变”为借口出兵中国,所以,它同意俄日参加临时性对华借款行动。3月11日,四国银行团正式向俄日发出邀请。6月18日,六国银行团组成,确定了6 000万英镑的借款总数及借款条件。6月24日,六国银行团把监管中国财政及盐税等借款条件及借款数目通知了中国。中国认为借款太多,条件太苛刻,拒绝接受。随后,谈判陷入僵局,其主要原因是列强间存在尖锐的矛盾。

    首先,沙俄以“借款有间接承认中国新政权的含意”为由,激烈批评四国银行团给袁政府以临时垫款。其目的是要迫使列强承认对华借款的利用不包括它的势力范围。日本也以借款不触动它在南满的权益、列强承认它划定的满蒙边界为加入对华借款的条件。俄日的要求与德美维护中国门户开放的政策严重对立,因而,遭到它们的反对。

    其次,在同意俄日加入对华借款后,德国不久就发现,法国积极主张这一点的目的是要形成在银行团中的多数,能确保“它们赞成或反对所计划的交易”。德国政府对此迅速作出了反应。它一方面指示驻俄大使抢先向俄国发出加入的邀请,以便对俄进行拉拢,另一方面提议借款协议由现存的四国银行团签订,而给俄日的银行团各保留六分之一的份额。为进一步与法国的企图对抗,德国提出让奥匈帝国组织一个独立的银行团也加入对华借款计划。美国赞同德国的提议。 1912年5月,四国银行团在伦敦开会讨论奥匈加入一事。由于英法的坚决反对,德国的计划落空。同年6月,在讨论俄日加入条件的六国银行团巴黎会议上,英法却对俄日的要求作了妥协,承认俄日在借款触及它们的利益时“有权拒绝协议”。

    在此情况下,德国加强了在六国银行团以外的对华借款活动,以弥补它在银行团内的劣势。1912年5月,德国捷成洋行以上海商会的名义借给北洋政府500万马克。7月27日,礼和洋行与南京留守府签订了200万马克的借款合同。此外,德国政府还支持捷成洋行在6月底与黎元洪在汉口签订的以湖北矿产作抵押的300万两白银的借款合同以及礼和洋行与湖南签订的矿苗交货合同。德国认为这些行动对德国势力在长江流域中“将来的发展将有进一步的贡献”。英法强烈反对德国在银行团外的借款活动。德国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提出把纯粹的财政借款与工业借款区别对待,反对纯粹的财政借款而不问各国的工业借款。在反对德国不果的情况下,英俄日等纷纷独自竞争有利于自己的对华借款。列强间的协商一致被破坏了。

    六国银行团内部在争夺借款上矛盾重重,但这并不妨碍它们一致维护其对华借款的垄断权。1912年8月,袁世凯政府与一家非六国银行团成员的财团签订了涉及1 000万英镑的《克里斯浦借款合同》。10月,六国银行团在得知消息后联合出面干涉,要求中国取消借款合同并以逼债相迫。在六国银行团的压迫下,北洋政府在1912年底被迫取消了合同。1913年元月,袁世凯同意派外国人到与善后借款有关的盐务署中任职。同时,六国之间的牵制也使任何单独对华借款都没有成功。这样,善后借款谈判才获得转机。1913年1月10- 11日,六国银行团伦敦会议确定善后借款总额为2 500万英镑,六国平摊。但是,法国的新要求使善后借款问题又起波澜。

    法国对中国任命一个德国人为财政顾问十分不满,要求法国也应在中国顾问中占有一席。俄国支持法国的要求。结果,借款计划被拖延起来。英国不希望过分拖延而使袁政府财政崩溃。因此,英德联合起来抗衡俄法。为分化英德,法国提出了新的职位分配方案,把盐务署总稽核一职给了英国。这个分配方案得到了英国的赞同而遭到了德国的反对。德国强烈要求得到总稽核一职,而英国不肯相让。最后几经协商,在补偿了德国的情况下,列强在1913年2月20日就职位分配问题达成了协议。英国得到了总稽核一职,法俄得到了审计院两顾问之职,德国得到了国债局长和设在上海的盐务署副总稽核两职。这个分配方案把美日抛到了一边。而美国非常想得到一个职位。2月12日,美国以发行其所分得的全部借款为条件,要求分得一个职位。此要求因只有德国支持而落空。3月3日,列强把职位分配案通知中国。因与原拟聘用三个顾问的计划不一致,中国拒绝接受。善后借款行动又一次陷入僵局。此时,美国对善后借款的态度因在争夺中失败而发生了重大变化。1913年3月8日,美国新总统威尔逊批评善后借款干涉了中国的内政,宣称“美国愿以合法方式从银行和财政方面支持中美通商关系”。3月21日,美国退出六国银行团。

    美国的行动促使德国调整与美在华政治合作的政策,开始加强对美防范,而与英国加强了联系。1913年4月14日,德国复照英国,同意英国在1月29日照会中提出的双方就工业借款订立协议的建议,要求把协议“扩充到一切对于中国借款有关系之国家,特别是美国与比国”。德国这样要求是因为它把美国看作其对华资本输出的主要竞争对手所致。德国的这种认识早在美国倡导“诺克斯计划”时就已经有了,只是由于共同对付俄日英的需要,也因为与美国联合有利于限制其在华经济扩张才没有突显出来。美国在善后借款又陷僵局之际退出六国银行团,不能不使德国有所警惕。哈豪森在报告中重提了这种担忧。此前,出于对美国争夺借款的担心,德国向英国提出,在顾问问题上对华让步,“回到中国原来的提案”。英国认为中国有让步的可能,不同意对华妥协。而袁政府并未很快妥协,所以德国又提出上述要求。其目的是要利用英美特殊关系和英国在华优势地位重新套住美国这匹脱缰之马,防止美国利用不受他国牵制之机得到更多好处。德国对英国提出这样的要求反映了它的政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它更多地寻求与英国而不是美国进行合作。对于德国的要求,英国认为难以做到,并认为打破僵局的办法就是德国与它一起向袁政府施压。这样,为了各自的利益,五国银行团共同加强了对袁政府的压力。袁世凯出于国内政争的需要而最终屈服。4月25日,善后借款协议签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