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对辛亥革命的反应(2)

辛亥革命网 2011-03-23 00:00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赵入坤.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史学界一般认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德国对辛亥革命的反应,

      利用中国的内乱,扩张在华权益,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一个显著特点。辛亥革命的爆发又一次燃起了列强侵略的欲火。由于此时国际局势十分紧张,列强对侵华问题各有打算。日本是穷凶极恶的侵略者。在得知中国爆发辛亥革命后,日本内阁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情况,确定了要借机获得的在华权益。日本驻华公使伊集院主张利用这个机会瓜分中国,并提出了瓜分的具体方案。为了制造出兵的借口,伊集院还极其阴险地建议,对中国南北双方都给予援助,使其持久对抗。而德国此时却打出了维持中国门户开放、“反对企图暗地里瓜分中国的主张”的旗号。德国的这个态度与其在19世纪末参与瓜分中国时的表现完全不同。其根源有三:首先,20世纪初,德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其工业实力已超过英法,仅次于美国,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于经济实力的变化,德国认为保持中国的领土完整和门户开放,则“德国在华的商务利益将得到最有力的帮助”。其次,20世纪初,由于德国在全球范围的迅猛扩张已经激化了它与其他强国间的矛盾,因而,它在国际政治中的许多倡议和者甚寡,处境孤立。有鉴于此,德国打出了门户开放的旗号,既可以避免列强的反对,又可以借机拉拢积极主张此一政策的美国。最后,这也是由德国在远东的实力决定的。辛亥革命爆发时,德国正全力与英法在中东和北非争夺,而在远东的力量非常弱小。它害怕革命导致中国被列强瓜分,从而不利于它将来的在华扩张,因而,它希望中国维持现状。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德国不仅打出了维护门户开放的旗号,而且企图通过支持清政府迅速地镇压革命来恢复现状,阻止列强趁机瓜分中国。因此,日德两国在出兵中国的问题上尖锐对立。

    自武昌起义爆发开始,日本舆论的反德情绪就非常强烈。德国军舰10月17日在汉口对革命军的攻击遭到日本舆论的强烈批评。12月以后,日本舆论更加猛烈地批评德国,指责它不守中立。在日本舆论的影响下,一部分中国报纸也开始批评德国。南方革命党的代表向德国驻华公使哈豪森提出了抗议。日本舆论猛烈攻击德国在华的行动一方面是因为德国与日本有“三国干涉还辽”的旧账,另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希望中国内战延续下去,为它出兵提供借口。它害怕德国单方面援助清政府会破坏南北力量的均衡,从而妨碍自己的计划。德国为自己的在华行动作了辩护,声称军火交易中的“大部分系实行交付以前已定之货”,并表白,在列强没做到的情况下,它已严禁私人在华贩卖军火。191 1年12月12日,德国外交部发表了“坚持不干涉原则”的声明。这个声明不仅驳斥了日本舆论,也针对日本对华进一步的图谋。早在11月下旬,日本就与英美俄法磋商出兵干涉一事。在当时的国际条件下,列强不可能共同干涉中国革命,一旦确认干涉中国内政,只能由日本单独出面进行。只要形成干涉局面,就极有可能导致列强对中国的瓜分,而这是德国不愿看到的结果。此外,德国更担心日本趁机扩张其在华势力。因此,德国就以不干涉原则对日本进行牵制。英国此时已经促成中国交战双方停战议和,因而,它也反对日本干涉之议。日本为此不得不暂时放弃干涉的打算。

    1912年初,南北议和出现僵局。不仅南北冲突重新爆发,而且革命有蔓延到东北的趋势。日本视此为干涉的极好机会,秘密动员军队,拟出兵中国。日本政府的行动方案被军方报纸泄漏出去,引起了各国的关注。为掩人耳目,日本政府不得不用官方报纸的力量消除影响,甚至命令暂停一切出兵的准备,以打消各国的疑虑。日本的欺骗行为对英法美产生了作用。而德国从日本大量购买粮食这一点判断,日本肯定要出兵。德国政府指令驻日大使和其他驻外使馆探听所得的情报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判断,,德国认为日本的行动“实有促现瓜分中国成为各种势力范围之势”,从而与它的目标相冲突。因此,它决心阻止日本的行动。为顺利实现自己的目的,德国决定运动美国出面干涉。德国采取这种方式有两个方面的考虑。首先,德国在远东力量微弱,而且与列强关系紧张。这使得由它直接出面发出不干涉宣言难以得到响应。而运动美国出面既可避免日本利用德国与列强的矛盾进行反干涉,又可利用英美特殊关系,促使英国与德美共同行动。其次,武昌起义爆发后,美国提出了德美合作的建议。美国提出这个建议的起因是,1911年12月初,巴黎报纸称俄国外交大臣沙查诺夫说,日俄英法对中国问题已经取得了一致。这个消息引起了美国的注意。12月10日,诺克斯约见德国驻美大使本斯托夫,表达了建立德美联盟的意向。德国政府得知消息后并没有立即响应,它对此时联美还有疑虑。德国外交大臣基德伦指出:“美国必须走在头里,作一个明白政策。不要推我们前进而后来抛开我们。”这就是说,1908年签订的美日协定对德国的刺激依然存在。德国不愿重复过去的经历。因此,在联合美国时,它采取了“让美国带头”,让它“背上惹事的恶名”的策略。

    在作出决策后,德国政府积极活动。它一面令本斯托夫把德国拟具的不干涉宣言文本交给美国政府,表达支持美国政府发表这样的宣言的态度,一面由代理外交大臣齐谋门出面运动美国驻德大使雷许门,要求他向本国政府提出与德国在此问题上合作的建议。德国的动议得到了雷许门的赞许,而诺克斯则表现得比较谨慎。他要求德国拿出日本准备出兵及雷许门所说的英国也支持美国采取行动的证据。在上述要求得到满足后,美国政府同意发出宣言,但要求改动一下形式。它要求先由德国向其发出询问应对东亚时局态度的普通公函,然后,它再以各国已发表的宣言和德国已拟具的宣言为主要内容作一回复并通知各国驻美使馆。德国同意了美国的要求。1912年2月6日,美国发表宣言,其中主要强调了两点:1.列强在中国革命一开始就奉行不干涉政策。在华外国人在革命中得到了保护,因此,列强更无干涉的必要。即使要干涉,列强也应协商一致。2.为严守中立,各国不能轻易向中国提供贷款,列强对华提供借款也应保持协调一致。各国政府对本国公民有违协调一致原则的借款活动,应预阻止。这个宣言与德国事先提供给美国的宣言文本在内容上有所出入。这个宣言强调的第一点内容在德国提出的宣言文本中也有,而后一点则是德国文本没有的内容。这说明美国关注中国事态的重点与德国不同。而要求改变形式也说明美国并没有把日本当作它在远东的主要敌手。2月8日,柏林发表宣言,响应美国的主张。英法也先后表示了支持态度。英国给日本的照会称“任何动用兵力的企图都是不可取的”。日本不得不立刻停止了出兵的准备。这次德美联合行动对双方都有很大收获。美国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进一步与德国合作的愿望。德国不仅达到了阻止日本出兵的目的,而且看到了在远东与美国结盟、阻止其倒向英法的可能性。正如本斯托夫所言:“此种表示(实令我们)特别可喜者,因(近来)颇有美国拟与英法……谋政治亲近之说,故也。”由于此次合作的成功,德美两国在华的政治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关于善后借款及“承认”问题的交涉中,两国有不少合作。德英美阻止日本出兵侵华不等于它们放弃了对华侵略政策,相反,它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巩固和扩大各自的在华权益。它们的这种险恶用心充分体现在善后借款和“承认”两个问题的交涉上。由于各自的利益使然,列强也在这两个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角逐。清帝退位后,善后借款和承认民国是列强关注的焦点。德国从支持清政府转向了支持袁世凯,继续执行与中国结盟的政策。德国在支持袁世凯及保持中国稳定上与英国一致,因而,英德在执行对华政策时有许多合作。但是,德国谋求与华政治结盟,扩张其在华经济势力则与英国根本冲突,因而,英国与德国的合作都是策略性的。俄日仍企图维持中国的分裂局面以渔利,尤其是日本,并没有放弃出兵的企图。法国从同盟者的立场出发支持俄国。因此,德国与俄法日在借款和“承认”上矛盾突出,斗争激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