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首先报道了“九一八”日军侵占东北(2)
辛亥革命网 2014-09-18 10:02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王鹏 查看:
第一个采访张学良的新闻记者
19日凌晨,张季鸾得到汪松年口述的“最后消息”后,感到事情重大,预感可能要出大事。他马上打电话给在北平的《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要他设法采访在北平协和医院疗养的张学良。19日上午10时,胡政之来到协和医院,采访了张学良。在20日的《大公报》上刊登了题为《本报记者谒张谈话》的消息。
在这条消息中,张学良说:
实告君,吾早已令我部兵士,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昨晚(即18日)晚十许,日兵突以三百人扒入我营,开枪相击。我军本未武装,自无抵抗。当被击毙三人,先是日方以一车头载兵将皇姑屯中日铁路交叉处轰毁,随即退去。故日方发言谓我军破毁满铁路轨,绝对无有其事。盖我方避人挑衅之不暇,岂能出此。驻沈各国领事,俱能明了真相。日兵既入北大营,每间(隔)五分十分钟,即由附属地开炮,直对北大营及兵工厂等处轰击。当经我方商之驻沈日本林总领事,请于五分钟内,速予制止。林氏先请以十分钟为限,嗣又来电谓已成军事行动,本人无法制止云云。自是日兵占领所有交通机关,并本人住宅亦有日兵守卫。
“九一八”事变后第一个采访张学良的新闻记者胡政之
胡政之是事变发生后,第一个采访张学良的新闻记者。张学良此番谈话的用意,是要避日方污蔑我军挑衅之谣。
对于“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大公报》极为重视。该报吴鼎昌(社长)、胡政之、张季鸾曾专门召集全体编辑开会,讨论“九一八”事变的根源以及今后的编辑方针。张季鸾在会上宣布了他与吴鼎昌、胡政之议定的编辑方针,是“明耻教战”。所谓“明耻”,就是指定该报编辑王芸生撰述自1871年至1931年间中日外交史料,把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逐步侵华的历史原原本本整理出来,向读者介绍。所谓“教战”,就是在《大公报》上增辟《军事周刊》,邀请军事专家蒋百里筹划,汪松年负责编辑,向国人介绍军事常识。
《大公报》的此番用心,意在警醒政府和读者做好应对准备,且该报对日寇的谴责言论逐渐升温,对卖国嘴脸亦严厉斥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