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春色满园 事业产业共同繁荣(3)

辛亥革命网 2009-09-07 0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乔申颖 李丹 佘颖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新中国成立后,文化艺术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形成了第一个高潮,为新中国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的春风,则把文化建设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初,全中国有无数像张宇、万捷、王红丽这样的青年,怀抱梦想投身到今天我们称之为“文化产业”的行当之中。1993年11月,文化部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命题,标志着全社会开始对“文化产业”领域发生的现象给予关注。

  1998年,文化部设立了文化产业司,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进入政府致力推动的时期。2000年10月11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使用了“文化产业”的概念。这是“文化产业”一词首次出现在党的文件中。此后,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从那时到现在,不过9年。

  2003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  2004年1月,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4月,中国出版集团更名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具有企业身份的出版单位;12月,《北京青年报》的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内地传媒企业海外首发上市“第一股”;年底,上影集团完成了整体转制。

  体制转变激发出空前的活力。儿艺改制当年,剧院共创收2163万元,其中营业收入1568万元,是改制前的18倍,2005年又创下总收入5000万元的业绩;上影集团实现利润由2003年的209万元跃升到2005年的8548万元,其所属的上海联合院线公司,2005年观众达到2028万人次,实现票房收入2.46亿元,在全国院线排名第一……

  与此同时,民营文化企业不断壮大,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2004年,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的比例为1:1,至2007年,这一比例已变为1:4.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国民营文艺院团已超过6800家,年演出200万场以上,出现了河南宝丰、浙江嵊州、辽宁沈阳、安徽临泉、江苏如皋、福建莆田等典型地区和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吉林东北风二人转艺术团等优秀民营文艺表演团体。

  2004年,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了我国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当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4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15%。到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了2.6%。去年,在一些发展较快的省份,文化产业占当地GDP的比重已超过5%。短短几年间,不少地方的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已经远远高于其他产业,成为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

  事业产业相互促进

  爱读书的杨泽文对记者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人们的阅读速度已经远远赶不上图书的出版速度了。”他还记得1979年底,为了购买张扬的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他冒着刺骨寒风到新华书店去抢购,结果不但书没有买到,还被踩伤了双脚。

  上世纪7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们,多少都会有和杨泽文类似的经历。电影票难买、电视节目种类少,一本小说有时候10多个人传着看。只有到了逢年过节的时候,文化娱乐活动才相对丰富一些。

  一方面资金有限无法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一方面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亟须满足。这个解决起来难度颇大的矛盾,最终催生了文化产业的萌芽。

  1979年,广州市东方宾馆开办了国内第一家营利性的音乐茶座,标志着新中国文化市场的兴起,也被公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起点。不过那时候还没有“文化产业”这个词,倒是有些电影队、影剧场等像东方宾馆的音乐茶座一样,开始试着提供有偿文化服务,以补贴文化事业经费的不足。后来,这种做法推向全国,被称为“以文养文”、“以文补文”。据统计,1988年全国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和“以文补文”活动,全年纯收入占国家所拨经费的12%左右。

  虽然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以文补文”的说法逐渐淡出,但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事业提供了更加雄厚的财力支持和更加丰富的产品供应,这一点毋庸置疑。

  以出版业为例,去年,全国出版图书27.57万种,比1949年增长33.5倍;出版期刊9549种,种数比1949年增长37倍;全国出版报纸1943种,比1949年增长6倍……,更不用说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以前根本就不存在的出版门类。难怪有人要说,过去是“书荒”,如今是“书海”了。

  同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电视剧生产大国和播出大国。国产影片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超过总票房的60%。截至2005年,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4.48%和95.81%。

  另一方面,文化事业也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强,在满足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同时,也在培养着文化消费的潜在市场。

  以体育为例,遍及城乡的体育设施、蓬勃开展的全民健身活动,使城乡居民的生活更加丰富,也增加了他们对于体育赛事的兴趣和对体育用品的需求。如今,我国的体育用品市场不断壮大,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体育用品制造基地,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迄今已举办24届,成为亚洲最大、世界排名第三的体育用品博览会。

  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事业,归根结底是服务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一基础决定了它们能够不断寻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点,最终实现相互促进和共同繁荣。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