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闻出版业成就综述(2)

辛亥革命网 2009-09-03 00:00 来源:中国网 作者:中国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集中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新闻出版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闻出版业成就综述,

  二、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成就显着

  农家书屋工程把出版物送进村,有效保障了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农民读书不再难。

  政府组织实施了把书屋建到村上、让农民有书读的农家书屋工程。目前已建成各类农家书屋9.2万多家,社区书屋6万多家,惠及2亿多城乡人口。国家计划用10年时间使农家书屋覆盖到70多万个行政村和社区,彻底解决村民、居民看书难、读报难等问题。例如,北京、甘肃、江苏农家书屋建设,成为当地农村文化建设的亮丽风景。

  大力实施全民阅读工程,全社会读书活动蔚然成风,为提高公民素质作出贡献。

  我国政府在全社会大力推广全民阅读活动,运用图书、报刊、音像、网络等载体,向大众提供喜闻乐见的优秀读物,帮助他们读好书、看好报、上好网。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省市区领导带头倡导读书,2009年世界读书日期间,全国400多个城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月、读书周、读书日活动。温家宝总理亲自参加世界读书日活动,号召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一个热爱读书、追求知识、崇尚文明的学习型社会正在形成。

  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工程,为传承民族文化、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看书难、读报难的问题办实事。

  60年来,我国已建立了出版、印制、发行功能完备,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出版体系。全国民族出版社已从改革开放前的17家发展到38家,分布在14个省区,基本保证了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都拥有出版自己民族文字图书的出版社。出版的少数民族文字种类已由改革开放前的5种发展到现在的26种。

  2007年,全国出版少数民族文字图书5561种,印数达6444万册,比1978年分别增长了6.41倍和6.37倍。出版少数民族文字期刊192种、报纸82种,比1978年分别增长了4.49倍和6.45倍。

  从省、自治区到地、市、县到乡的四级民族图书发行网络初步形成,民族地区印刷技术和设备基本完成了更新换代,印刷质量大大提高。推出了一大批宣传我国核心价值观和具有文化积累价值的精品力作。出版了蒙、藏、维、哈、朝、彝、壮及其他民族文字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华大藏经——丹珠尔》、《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彝族文学史》等优秀民族出版物填补了空白,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藏传历算学大全》(藏)、《彝文经籍文化辞典》(彝)、《噶当文集》、《汉蒙词典》、《汉哈大词典》和《中国朝鲜族文化史大系》等300多种图书,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积累、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成绩显著,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

  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籍整理出版事业一直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整理出版,成为新中国文化事业前所未有的盛事。1981年9月,中共中央下达《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更为新时期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指明了方向,使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进入了全面振兴、蓬勃发展时期。截至2008年,新中国整理出版古籍图书总计两万余种。

  三、新闻出版业改革成为产业发展引擎和动力

  深化改革正在使新闻出版业发生巨大变化。富有活力的大批新型市场主体成长壮大,报刊和出版、发行、印刷企业集团化建设成果显现,上市融资步伐加快,民营书业正在崛起,出版物发行网络遍布城乡,产业基地建设成效初显,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市场取得重要进展。例如:安徽时代出版传媒股份公司、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等,引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潮流,取得突出成绩。2009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进程,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向纵深推进。改革正成为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引擎和动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