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盘八回民社区文化(2)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金和璞 查看:
“盘八”国民社区文化的形成、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在咸同年间,“盘八”地区就爆发了响应太平天国革命的回民大起义,这次以回族为主体的各族农民起义的原因,主要是晚清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突出,各族农民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另一个原因则是:两种渊源不同的文化——即来自阿拉伯的伊斯兰文化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发生碰撞、冲突。这也就决定了清代回民社区文化历程的艰险。和乾隆年间西北苏四十三起义、咸同年间马化龙、白彦虎、杜文秀一样,“盘八”张凌翔的起义的领导者都是伊斯兰教大阿訇,而起义骨干多系伊斯兰敖尔林。如咸同年间在兴仁创办的“伊斯兰教经学院”学生,既是伊斯兰教学者,又是起义军骨干。
咸同回民起义失败后,许多回民村落被毁,约40余座清真寺和无数阿拉伯文、波斯文典籍被焚烧,参加起义的回、布、彝、苗等族民众的田土、房屋被以“逆产”没收,许多回民被遣散各县边远山寨。“盘八”回民社会经济、文化受到严重破坏,故从1872年起义失败到清末,“盘八”回民中没有出过一个贡生、举人,甚至连秀才也没有。
三、辛亥前的转机
光绪末年,随着清王朝统治的衰落,其对“盘八”回民社区等边远少数民族她区已无力实施有效的统治,身处逆境的回民终于以世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开始实现其复兴之路。在重整家园之同时,回民中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发展教育文化,才是民族发展的办法和希望;只有伊斯兰文化与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回民社区才能在多民族杂居的贵州实现繁荣。
1892年,得到彝族土目的帮助,“盘八”兴仁县境内的三家寨修起了哲合林耶道堂,这是该门宦(一种伊斯兰教派)修道、办教和教众活动的中心,道堂由教主马元章委派的杨云鹤“热衣斯”主持。杨阿訇(1820 - 1917)曾在云南弥勒学习阿文后游学中原、西北各省,精通阿拉伯文、波斯文,自任“热衣斯”后,鼓励各地回民修复清真寺,大力发展寺办教育。同时,他还注重改善与各民族的关系,使“盘入”回民社区在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的状态下日渐发达。
1908年,因杨“热衣斯”已88岁高龄,教主马元章任命云南弥勒阿訇金品高来主持三家寨道堂,管理贵州教门。金阿訇带来云南马林、铁六等一批阿拉伯经学“尔林”,并用八抬滚杆大轿到盘县迎接汉族拔贡董礼堂到三家寨教授儒家经典。其时,哲合林耶教坊管理体制日益完善,全省共十二坊,其中“盘八”九坊。“坊”是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回民社区基本单位,一般有回民百户以上;不足百户的村寨,虽建有清真寺,但称“子坊”,由坊上主事阿訇管理。每个“坊”的清真寺均办有经堂教育,由寺产田租或寺属公积金放债收患支付教学、阿訇费用。各坊学子在当地学完基础课程(常用阿拉伯文、常用汉字)后,有经济力的都到三家寨深造,成绩优秀者则保送三家寨,由寺里供给食宿。三家寨的经堂开设读经(“四书”、“五经”)、阿文、计算、武术(体育)等课程。
为了改善与周边关系,金阿訇常到彝族土目家中作节日祝贺,到安龙龙广和兴义下午屯、拜访袁绍先父子、刘管带弟兄,敦睦各族情谊,增进各族文化交流,化解了咸同以来的宿怨。
每年的“圣纪”“古尔邦”、“开斋”等民族节日,由各坊轮流主办,到期,“盘八”各坊阿訇的回民都赶去参加,有商业头脑的回民,即在节日期间交易各种手工业制品、交流农林耕植和畜禽饲养经验及商品流通信息等。这样,一则可让教众沾享“安拉”回赐的恩典,亦可获取世俗利益,回民把这叫做“跟尔迈里沾好”。四、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后“盘八”回民社区文化教育和经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首先,辛亥革命后新式教育的发展亦对“盘八”回民社会的经堂教育产生影响。1914年,三家寨经学院迁普安青山后,除“阿语”和“礼法”外,其他课税一律采用商务印书馆教材。初级班也学“读经”(后改国语),培养阿訇的中级班则直接采用“高等小学堂”和初中国统汉语教材(阿语由学院自编),高级班学员注重阿汉互译能力培养,一些来自省外的学生还将各种汉译的阿文典籍带来交流阅读,有的学员还写出汉译的《穆圣的故事》、《易卜拉欣圣行》。
辛亥革命后社会的开放,亦有助于“盘八”回民社区的开放。当时到青山经学院中高级班求学的学生,既有来自贵州平坝、安顺、威宁和云南通海、弥勒、华宁者,还有来自西北甘肃、宁夏者。以后,这些学员亦走出家门,服务于社会。如云南河西(通海县西城)马士英(绍武),离校后,曾至新疆任乌什县知事、喀什道尹、回队统领、南疆边防司令、民政厅长等。因伤赴苏医治,在哈萨克斯坦等地考察,回国后竟被国民党当局以“通俄亲共,图谋颠覆现政”罪名杀害。又如威宁人马树堂(骂昆)离校后,投军北伐,官至副师长(授中将衔),解放后在省参事室工作。学员杨德明,长于言辞交际,专营两广、香港生意,贩运棉纱、百货,带动当地土布业发展。张兴福(字如海),白手起家,营运绸、缎、丝、锦、布匹、盐,后置田500余亩,购买森林3000多亩,一度成为普安首富。
辛亥革命后“盘八”回民社区的商贸和传统手工韭也有所发展。当时“盘八”回民社区宗教首善之区的青山,商贸也很发达,故有“一青山、二者相、三龙广”之说,青山盐行街六天一场,赶场之日有来自四川、云南、广西和本省各地的盐商百余人,骡马数百匹。青山市场还是周国地区回民传统手工制品麂皮衣、皮鞋、皮包、马甲、皮带、马笼头等数十种皮革制品的集散地,这些产品通过青山远销省内外,而青山街上亦有40多户皮匠,专营皮货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