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盘八回民社区文化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金和璞 查看:
北盘江以西的贵州地域,史称盘江八属,简称“盘八”。它包括今天的黔西南州和六盘水市的盘县特区。
早在明朝中后期,“盘八”地域内开始形成回民社区。人清以后回民因其特殊的文化氛国,被当权统治者视为“异类”备受歧视。晚清咸同年间,更招致清王朝的残酷镇压。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的影响,非回族人士既未亲自深入回民社区,更无从体验和理解回民的文化追求和心理状态,而这些回民又自守其文化的封闭状态,因此那时的“盘八”回民社区,便成了一块鲜为外人知晓的角落。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转型变化,尤其是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打破了这块边远山区长期沉寂的状态,但与其他地方不同,“盘八”回民社区的变化与伊斯兰教有着密切关系。正是通过回民传统的经堂教育较大的发展和伊斯兰文化广泛流传,偏居一隅的回民与外间世界建立起联系,形成了特殊的交流渠道。
伊斯兰文化之于回民有着多层意义,它既是一种宗教观念,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盘八”回民社区的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正顺利地完成相互交融并形成独特的“盘八”回民的地方文化的过程,这种特殊地方文化乃是“盘八”回民地区杜会安定、经济繁荣的重要基础之一。
一、“盘八”回民社区的形成
回族先民进入“盘八”的最早时间,可追溯到元宪宗三年(1253)。(1)忽必烈、兀良合台率蒙古军和西域回回亲军10万人南下征伐大理国,战后,部分回回军人被派往云贵边境的普安路屯田,这是回民进入“盘八”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随傅友德、沐英、蓝玉(沐、蓝均系回民)进入滇黔的30万明军中,有不少回民到普安卫屯田并落籍“盘八”。此外,还有不少因官方派遣、传教、受聘、经商、婚配、逃灾避难的外省回民,先后移居“盘八”各地。如,据普安县青山镇《瓦氏族谱》所载,其“先祖土耳其人,中唐随葛斯教主来华传教。初,落籍甘肃华亭。明军兴,奉太祖诏,随傅友德元帅人黔滇”。又据普安县青山镇歹苏村《常氏族谱》载其人黔始祖常智,乃常遇春之孙,祖籍安徽怀远县安宁村,洪武年因功封“征南将军”,子孙落籍普安卫。“盘八”各县的撤、哈、马、速、保、丁、张、桂、杨、李等姓氏,他们的族谱中都有其先祖明洪武年间自江浙或甘陕入滇黔之类记载。
这些人居“盘八”的回民,垦田、修路、养殖加工,与当地各族民众共同开发地方,对“盘八”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些屯田戍边的回族军人及其后代定居下来后,住往群聚而居,并逐渐在黔西南普安、盘县等地形成回回小村。据考证,明朝中后期,普安卫属的捧乍、三湾底、烂木桥、大坡铺、华家屯、马觉色、姑屯、红岩等回民聚居地都先后修建了清真寺。
清真寺是回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举办节日庆典和宗教聚礼的活动场所,是伊斯兰教区最富有标志性的文化基础设施。它的出现,标志着回民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实体地位的确立;它的出现,反映了回族的宗教信仰追求和对文化教育的渴望与满足。
二、不同文化冲撞的历史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