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前夕改造国民性的社会思潮形成之原(2)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昝爱民 查看:
自鸦片战争失败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人仰慕和学习过西方的坚船利炮、声光化电、西艺西政。但学习的结果是一次次的失败或失望。二十世纪初年,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被镇压,列强割地索赔,清政府屈辱乞降,沉痛和急迫而来的民族危机,促使人们认识到隐蔽于深层、不易发觉、而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更深刻影响的国民性问题,认识到在国民性方面也有我不及人之处,亟需认真改造。
三、外国的影响与刺激
日本在东方的崛起,激发了许多中国人负笈东渡以探其究竟的意愿。20世纪初年,在中国兴起了留学日本的热潮,许多著名人士如梁启超、孙中山、邹容、陈天华、秋瑾、鲁迅等都曾到过日本。他们对日本近代历史和近代思想十分推崇。日本明治初期,‘明六社”主要成员福泽谕吉、中村正直、森有礼等思想家致力于文明开化”的启蒙宣传,其主要目的之一便是要改造日本国民的旧风尚、旧习性,造就德智兼优的日本新国民。日本启蒙思想对中国进步人士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时改良派和革命派关于改造国民性的论述,与日本明治时期的启蒙思想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梁启超曾经直接引用福泽谕吉的话来论证礼教对奴性形成的影响。当时,西学被大量译介到中国。这大大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西方近代思想也为改良派和革命派提供了改造国民性的理论依据。1899年,梁启超在女野三界之别》中提出:做西儒云:国家之政事,譬之则寒署表也;民间之风气,譬之则犹空气也。空气之燥湿冷热,而表之升降随之。丝毫不容假借。故民智、民力、民德不进者,虽有英仁之君相,行一时之善政,移时而扫地以尽矣……故善治国者,必先进化其民。”这段西儒关于民力、民智、民德之说,就是取自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
另外,外国人对中国人性格较系统的研究,也为中国人的自省提供了更多的借鉴。斯密斯的<Chinese Characreris -tics’,f -译中国人的气质》)一书就属此类。斯密斯是美国传教士,1 890年把他在华20多年的见闻感受写成佧国人的气质》,在上海中国北方每日新闻》连续发表,后集成书,1 894年在美国出版,1896年东京出版了日译本。书中分27章详细评述了他所认识的中国人的特性。从其中内容来看,~I禾木不仁”f the absence of nerves)、知足常乐”f co ntmtand cheerfulnessl、缺乏公一心’' the absence of public apir-it)、保守”( co ns er vatism)等章节,与改良、革命二派所述有较多相似之处,后者受前者启发是极有可能的。
20世纪初蜂拥出国的留学生在异国他乡遭遇的屈辱与难堪,也常常激起中国人改善民族形象和素质的强烈愿望。‘凡吾人所至之地,有半边和尚’乏称。有拖尾奴才’之号。或侮之,或辱之,甚或以枪轰毙之,含冤茹苦,无可告诉喇。著名的青年革命家陈天华以跳海自尽抗议日本留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诋毁。1904年秋冬间,梁启超和秋瑾分别目睹日本人欢送出征军人的场面后,一个惊慕日本有以献身国事为荣的‘日本魂”,自愧中国没有这种民族魂;一个则又是羡慕,又是气愤,又是羞恼,又是惭愧”。在国外所遭受的侮辱和强烈的民族反差使得这些有血气的中国青年深受刺激,产生出彻骨铭心之痛,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对于几千年来形成的各种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即国民性。必须要进行改造,只有如此,民族才复兴有望。
概括地说,20世纪初年改造国民性思潮的产生,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历史的影响和时代的要求。辛丑条约签定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强化了中国志士救亡图存的紧迫感。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使他们必然从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这一时代方向去探求拯救中国之路。而戊戌变法的失败,则驱使他们向单纯资产阶级政治或经济改良以外寻求新的出路。由于受西方、日本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及近代中外历史经验教训的启示,强烈感受到民族性的臀弱”、劣根’:对社会变革的严重阻碍,产生了从人的观念意识近代化、国氏的心理素质及思想品德近代化角度探讨改造中国新途径的思想倾向,从而逐步形成改造国民性的社会思潮。而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正是这种思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表现和新的探索,这也是一种倡导资产阶级新国民精神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具有不可抹煞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