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前夕改造国民性的社会思潮形成之原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昝爱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19世纪中后期,面对内忧外患的中国,一些有识之士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救亡图存历史重任的,论辛亥革命前夕改造国民性的社会思潮形成之原
 

19世纪中后期,面对内忧外患的中国,一些有识之士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救亡图存历史重任的感召下,开始从‘国民性弱点”的角度来寻找国家贫弱的症结所在。于是关于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很快萌芽,以至到20世纪初,酿成颇有影响的社会思潮。当时也称国民性为国魂、国民精神、民族魂、民族性等等,所指既包括一个民族群体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想方法和风俗习惯等,有时也把体貌状态、文化知识或文明程度列入其中。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思潮产生的原因加以探讨。 

  辛亥革命前夕,探讨关于中国国民性的文章大量出现,发起和参与讨论的主角是当时中国政治、思想舞台上最活跃、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两派的重要刊物,如改良派的清议报》、《新民丛报》、《东方杂志》,革命派的《红苏》、《民报》《阿南》等都刊登过此类文章,几乎当时所有的先进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讨论这一问题。从讨论内容看,既有对中国国民劣根性及其根源的揭露和鞭挞,也有对新国民新国魂之必要性的阐述,以及对造就新国民”、‘新灵魂”途径的探索。可见。当时对这一问题的探求是先进中国人较广泛的思想倾向之一,他们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和对新国民新国魂的追求,标志着近代中国关于改造国民性的思潮初步形成。而这一思潮的形成,是有其深刻的历史的、时代的根源。探究它出现的原因,我认为有如下几方面: 

  一、通过反思。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戊戌变法之前,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力陈政治、社会变革的重要性,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把官制即政治制度的变革视为根本和急务。认为‘立法善者,中人之性可以贤,中人之才可以智;不善者反是。”人的改造有赖于政治制度的改善。戊戌变法以后,经过痛苦的反思,虽然梁氏改良的政治态度未变,但逐渐意识到人的改造对政治改良的制约作用。他曾多次指出变法未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民习民性未得改造。失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中国人喷人不责己,望人不望己之恶丑,即中国所以不能维新之大原。彻他认为‘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治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国民之文明程度高者,虽偶有暴君污吏,……而其民力自能补救之而整顿之’:有德智力皆高的‘新民’:则J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㈢由此可知,梁启超正是从变法的失败中悟出国民性改造的必要性,把探讨国民性、提高民族素质的大问题紧迫地摆在人们的面前。另一方面,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也为中国有识之士提供了历史的启迪。革命派倡导以武装暴动改造中国,但从欧美资产阶级的历史中他们又体会到,革命需要民众,需要具有德智学的广大国民的支持,要建设西方式的新社会,必须要培育西方式的新国民。邹容正是在总结了这一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革命之前,须有教育,革命之后,须有教育’:革命必先去奴隶之根性蛔,把国民性的改造视为革命之前提,并设计出一系列具有近代资本主义特色的新人格构想。通过深入反思。在总结中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改良派、革命派虽出于不同政治目的,却共同提出了国民性改造的历史课题。  

 二、严重的民族危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