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辛亥革命网 2011-03-18 00:00 来源: 作者:侯 杰 李 纳 查看:
为纪念中山先生逝世80周年,由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会、民革天津市委员会、天津市孙中山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主办,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协办的“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5月12日至15日在天津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恰逢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两位先生先后访问大陆,台海两岸关系出现新局面的特殊时刻,中山先生研究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来自美、日等国家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大陆的8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提交论文50余篇,集中展现了近年来海内外有关中山先生研究的最新成果,会议讨论内容涉及中山先生的和谐观、教育观、文化观、伦理观、民族观、政治观、经济观、国家观、宗教观、家族观、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战线思想等方面,并引入媒体、社会性别、身体史、区域研究等新的学术视角,提出新观点,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了学术创新。
关于中山先生研究的现实意义。澳门辛亥革命与中山文化砑究会林园丁在《中山文化凝聚全球华人,且为反独促统之要素——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八十周年有感》一文中提出,“中山文化”共分为革命学说、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革命风范、追随者的贡献、身后中山思想的合理延伸等五大部分,中国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正是中山先生国家统一理念的成功运用。两岸在“中山文化”上的共识,亦可视为处理台湾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天津市图书馆方广岭《孙中山“维护国家统一”思想述论》一文指出,爱国主义是贯穿中山先生所有著述和活动的一条主线,不但是“三民主义”产生的思想动力,还是其内涵的具体化、实践化。而“维护国家统一”是爱国主义的内在要求。“台独”是与中山先生“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相背离的,应该坚决予以摒弃和反对。南京孙中山纪念馆韩建国和鄢增华《试析中山陵在海峡两岸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结合连、宋两先生赴大陆访问,先后拜谒中山陵的政治动态,对于中山陵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熏新审视。认为中山陵是民族精神的凝固,是联系海峡两岸的一条纽带,是祖困与台湾同胞的情感交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尚明轩、中山大学林家有、南开大学魏宏运分别以《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孙中山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孙中山先生的文化观》为题撰文,认为通过中山先生的努力提倡,中围国民的觉醒和中华民族的意识有了新的提高,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开始伟大的变革。这是中山先生留给中国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朱宗震在《孙中山的伦理观和国家社会主义政策》一文提出,中山先生的基本伦理观以国家为本位,对资本家进行道德谴责,却并不明白个人主义和自由资本主义的伦理观和历史价值。一再阐明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并认识到私人资本无法完成国家现代化的任务:对官僚政治也是积极、消极作用并存,成为君子儒和小人儒的混合体。
关于中山先生的经济思想。天津大学社会科学院贾晓慧、刘宝桢在《殊途同归: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与中共的土地革命纲领的再认识》一文中提出: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在原则上基本一致,集中体现在土地政策上,孙中山的“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与中共的“平分土地”、“耕者有其田”,虽然二者的结果不同,但是反对封建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是殊途同归的。南开大学图书馆邹佩丛的《孙中山的生产力思想述评》一文,以新的视角剖析了中山先生的生产力思想。中山先生将机器(以“机器”为核心的一切科学技术的总称)、人才上升到生产力的高度来探讨,把生产力作为围家富强的动力,并论及如何开发生产力与提高生产效率,以及获得机器与人才的途径。作者认为中山先生的生产力思想对现代经济建设具有巨大的借鉴作用。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傅美林、李绍芳的《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振兴实业与外债外资思想》一文,注意到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振兴实业与外债外资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构成其经济思想体系。整个经济思想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成时间、情况不同,特点、重点也各异,对这些差异性因素的研究与探讨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有裨益。
关于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与实践。这包括中山先生的国情认识论、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战线思想,以及中山先生思想在抗战中的作用等议题。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汤明珠、赵永成的《论孙中山对近代国情的认识及其振兴中华方略的选择》一文认为,中山先生对中国国情做出了准确的判断,结合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考察,审时度势,与时惧进地制定了适合中围国情的政治方略,对民族、国家的振兴起到促进作用。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张绍祖的《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初探》一文认为,中山先生思想中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形成是有先后次序的,其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从接触、酝酿到形成的渐进过程,经历了从首次提出到辛亥革命之后补充,以及国民党“一大”重新诠释这三个阶段。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探索和梳理,可以看到中山先生的社会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建设有诸多可资借鉴之处。天津市文史馆林放的《孙中山“党内合作”和统一战线》一文认为,党内合作是在共产困际的大力倡导下,中山先生顺应历史潮流、顾全大局,力促而成的。党内合作的组织形式,使得困共两党发展壮大,革命运动掀起高潮,其深远意义还在于促成民族统一战线。这不仅是组织形式的创新,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独立、复兴的重要一步。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会重庆分会谢儒弟在《孙中山思想在抗战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抗战的胜利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三民主义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胜利靠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统一战线在一定程度上靠的是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来凝聚的。
关于三民主义思想。日本山阳学园大学班玮的《新三民主义思想的再探讨》一文引超了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班玮对1928年国民党出版的《三民主义》教材,与1956年大陆出版的关于三民主义书籍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有许多字句上的不同。经过研究发现,中山先生晚年的思想趋向保守,“民族主义”思想中出现困粹主义倾向:“民权主义”思想中出现专制主义倾向等:而民生主义思想在理论方面相当粗糙,难以自圆其说。这种保守倾向对后来的国民党政府的政策产生重大影响。民革黑龙江省委员会袁伟东的《孙中山人权思想对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一文指出,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就是政治民主化。而中山先生的人权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民权主义上,中山先生人权思想的精髓体现在平等和自由。因此中山先生对于民权的宣传、争取等活动,为中国政治民主化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大连轻工业学院何钟林、陈娟的《孙中山先生“民族主义”理论的精髓是爱国主义》,认为最近中华人民共和国困务院新闻办公室签发的《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之精神与中山先生提倡的“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的思想相吻合,并以此为例,提出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理论是在不断发展中的,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征,并阐明中山先生的民族主叉思想是基于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从而得出中山先生“民族主义”理论的精髓是爱国主义的结论。昆明师专徐波的《从孙中山民权主义看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目标、内容与路径》一文认为,中山先生的民权主义不仅是熏要的思想资源,而且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强烈的现实启示。民主政治的目标应该成为能够落实的现实目标;内容上,应该把国家治理纳入制度框架;路径上,认同政治妥协、和平渐进即中山先生所谓“社会革命”的方法,摒弃政治革命的激进主义。
关于中山先生的教育思想。台湾师范大学庄政《孙中山教育思想阐述》一文认为,三民主义教育思想即民族教育、民权教育、民生教育,有其一贯的共通原理,可视为人群、生存、互助、进步四种教育原理的关系。文章还认为孙中山强调教育的功能必须与经济、政治、社会及文化密切联系,同时重视教育本身的特性,从而得出中山先生的教育思想是综合古今中外而自成体系的结论。香港浸会大学社会科学院叶国洪在《孙中山先生的文化教育思想对香港教育改革的启示》一文中提出,中山先生的文化教育思想是中西兼通,兼容并包,强调科学新知配合传统文化精华,尤其重视科学教育及道德教育,这些教育理念对正处于“后殖民时代”的香港教育改革的借鉴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兆祥的《孙中山教育思想形成的三个阶段》,探析了中山先生教育思想形成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即清末新政时期,提倡教育改良,积极推行学校教育:辛亥革命期间,集中体现了教育为革命服务的宗旨;建立民国以后,重视全民教育、人才教育、军事教育、科学教育等,提出了一系列对教育的建设构想,包括重用蔡元培,制定民国学制以及教育如何与时俱进等现代化改革。认为中山先生教育思想的三个形成阶段,体现了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的逐渐成熟,并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是相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