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发扬光大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权伟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拉开了新时代的幕布,对传统的重新评估和西方文化的传入给衰颓的中国画带来强大冲击,但同时也带来新的发
 

  中国画是中国独特的民族绘画艺术,曾在传统社会大放异彩,但是进入清代后期,画坛被程式化的画风所禁锢,画家们只是反复咀嚼着古人的残山剩水,画坛呈现一派衰微景象。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拉开了新时代的幕布,对传统的重新评估和西方文化的传入给衰颓的中国画带来强大冲击,但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和契机。自此之后,中国画究竟如何发展,这成为民国初期至当今美术界长期探索的问题。

  民国初期,中国画画坛呈现三足鼎峙的局面,京派、海派和岭南画派各领风骚。京派画家主要聚集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北京,他们师法古人,秉承古训,以弘扬国粹为宗旨。京派的代表人物是刘师曾,他在北京画坛率先反对复古陋习,努力恢复中国绘画师造化的优秀传统;同时,他还吸收西洋画写生的长处,形成他开创的写生画。1919年,在京的知名画家组成了“中国画学研究会”。他们以“精研古法,博取新知”相号召,使研究会成为保存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的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团体。与京派不同,海派表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上海是近代新兴的商业城市,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在这开放的社会中,海派画家革故鼎新,汲取西洋画法,并兼顾时代要求,形成面貌一新的中国画派。海派名家辈出,最有名的是民初画坛上的泰斗人物——吴昌硕。吴昌硕在绘画上擅长用传统中国画的大写意表现手法,进行花卉为主的绘画创作题材,在创作上反对食古不化。他将诗书画印浑然融合,在传统和创新之间作出成功突破,把中国画推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岭南画派勇于接受新事物,是一个具有清新鲜明的地方特色的画派。因其成员的籍贯都属处五岭之南的广东,故而得名。他们主张“画学不是一件死物”,大胆融合西洋画法革新国画,以折衷中外、融合古今为宗旨,形成一种独特画风,在提倡革新中国画和推动新艺术运动的过程中作出划时代的贡献。岭南画派的开创者是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他们都与辛亥革命有着不解之缘,三人都是同盟会员,辛亥革命时的元老,是民国革命先驱。

图1:吴昌硕像

  民国中期,中国画的发展面临着两条发展道路。一方面,在中国画传统内部的轨迹之下,三足鼎峙的局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产生了几个巨擘式的坚持传统画法的国画大师:“南黄(宾虹)北齐(白石)”、“南张(大千)北溥(心畲)”、“三吴一冯”(吴湖帆、吴待秋、吴华源、冯超然)。另一方面,中国画从外部迎来了一股新的革新之风,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一时期出现了一股改良中国画的风潮。以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为代表一大批学习西洋画的留学生追寻着中西美术的合璧探索,在实践中将西画法融进传统笔墨,形成了各种不同特色的新国画。徐悲鸿借鉴了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的画法并引入中国画中,注重素描,追求作画“惟妙惟肖”。而以“艺术叛徒”自居的刘海粟,则看中了与其豪放性格暗合的西方现代绘画中的野兽派。他认为那种重在抒发个人主观情感的表现方法,与中国大写意画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林风眠提出了“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理念,在思想上拓开了绘画的境界和视野,把握了人类发展的脉络,抛却狭隘的带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观。他的国画作品感情色彩浓郁,给画人很大启迪。林风眠是革新中国画浪潮中最富实践成效的一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